(来源:消费日报网)
转自:消费日报网
日前,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向行业发出《关于规范即时零售市场秩序 联合抵制价格补贴“内卷式”竞争 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书》,其核心指向明确——平台企业应停止以“流量倾斜”“搜索降权”等隐蔽手段变相强制商家参与价格补贴,商家也应主动远离“价格比拼”“补贴换流量”等短视行为,共同抵制损害行业信誉的价格战。
不难看出,当“补贴大战”成为行业常态,即时零售的竞争格局也逐渐“变味”。平台凭借强势垄断地位,通过构建看不到的数字围城绑架商家进行补贴;而商家被裹挟其中,看似“自愿”,实则身不由己。
当“不补贴即无流量”成为潜规则,市场选择的公平性无疑被腐蚀。更有甚者,平台通过格式条款与算法规则,将超出合理比例的补贴份额强加于商家,让规则成为绳索,牺牲商家利润,这种分配失衡显然对市场健康发展造成严重伤害。
当平台与商家在补贴泥潭中相互消耗,整个行业也陷入一场没有赢家的“内卷”中。
对于商家而言,加入“补贴狂欢”无异于饮鸩止渴。表面看,“赔本赚吆喝”或许能换来短暂的流量激增,但当价格成为唯一筹码,商家在研发、品控、服务等核心能力上的投入必然被挤压。长此以往,企业失去差异化生存根基,只能在同质化泥沼中越陷越深。
消费者看似是“补贴大战”的短期受益者,实则承受着不易察觉的代价转移。当价格被压至极低水平,倒逼商家为维持生存在服务与品质上寻找“补偿”——包装潦草、配送延迟、售后推诿等隐性成本如今已开始被纷纷诟病。更令人忧虑的是,当市场被补贴和低价笼罩,消费者对商品与服务真实价值的感知能力也随之钝化。长期依赖“补贴滤镜”,消费者对品质、效率与诚信的判断标尺发生偏差,市场反馈机制因此失灵,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因此,打破“低价”僵局,重构健康生态,让行业回归商业本质,需凝聚共识、共同发力。首先,合规经营是即时零售健康生态中不可撼动的基石。平台应率先自律,彻底摒弃“流量绑架”“算法强制”等不正当手段,在规则制定中充分尊重商家自主权与合理利润空间。市场监管也需与时俱进,针对新型数字垄断行为亮明规则红线。
其次,要明确品质服务才是即时零售安身立命的根本。当“半小时达”的时效惊喜已成标配,竞争焦点应转向更高维度——生鲜商品的保鲜度能否再提升?特殊需求的响应能否更精准?售后环节的信任能否再加固?
只有“低价狂欢”被终结,行业才能持续聚焦“质量与服务”的核心,通过价值创新引领行业穿越周期。例如技术层面的持续突破——通过人工智能优化仓储路径、利用大数据预测消费需求以降低损耗;例如模式层面的锐意探索——发展预售制、产地直发等柔性供应链模式,或与本地生活服务更深融合,创造“即时零售+”的复合价值场景……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曾揭示,长期稳定的低价只能源于效率的真正提升,而非不可持续的补贴投入。对于即时零售行业,告别“补贴大战”,转向以合规为底线、以品质为内核、以创新为动力的良性竞争,才能真正摆脱对市场活力的束缚,回归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肖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