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杨紫、李现主演的《锦绣芳华》热播,剧里的中式美学盛宴等话题也冲上微博热搜。高耸的“孔雀冠”、华丽的“花树冠”、淑妃戴的金镶玉手镯、宁王府里的龙摆件……剧中人物的服饰、妆容、饰品以及画面中一闪而过的道具,都让不少喜爱传统文化和经常逛博物馆的网友感到“眼熟”。
“花树冠”原型来自国宝“萧后冠”
“剧中淑妃在国宴上佩戴的‘花树冠’,其原型就是考古发现的隋炀帝萧后冠。”家住西安市凤城五路的秦丽珍是一名文博爱好者,她在观看热播剧《锦绣芳华》时发现,剧中用文物做妆造,参考了很多真实的国宝。
萧后冠复原件。(资料图片)2013年,隋炀帝杨广和萧皇后墓在扬州被发现,在萧皇后墓中,专家发现了一块体积很大的“土疙瘩”,上面有明显的珠花痕迹,珠花上残留着未腐蚀完的珍珠等物件,研究发现,这是一件腐蚀严重但保存完整的冠饰。扬州市考古研究所与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展开合作,经过两年修复,萧皇后的凤冠重焕光彩。萧皇后出身于梁朝皇室,隋炀帝死后,流落异地,唐贞观四年归长安,历经四朝,去世后被唐太宗以皇后礼与隋炀帝合葬扬州。墓中此冠应是初唐贞观年间所制,是极其难得的唐代后妃礼服冠实物。
不过,这件凤冠上却没有凤的形象,而是花树的形象。因为在隋唐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花树、钿、钗是礼服冠的核心,后妃居最高地位的礼服首饰中罕有凤鸟存在,专家推测,这可能是受到北朝游牧民族习俗的影响。这件花树礼冠工艺精细,组合复杂,由帽壁、金花、簪(笄)、钗、翅翼等组成,花树13棵,两侧博鬓,饰件鎏金,镶嵌珠玉。花树摇曳,钿钗生辉,这是等级极高的礼冠,是对萧皇后身份的重要佐证。
陕历博“何家村遗宝”再现荧屏
在剧中,淑妃戴的金镶玉手镯、蒋长扬随身携带的香囊,其原型来自珍藏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何家村遗宝——镶金白玉臂环和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镶金白玉臂环。 记者 赵争耀 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记者 赵争耀 摄镶金白玉臂环,1970年出土于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时装在莲瓣纹提梁银罐内。白玉臂环以金质铰链将三段弧形白玉连接在一起,两端均包以金质兽首形铰链,铰链内侧用金钉铆接,可以自由屈伸,合之则圆,设计十分精巧。臂环,又称臂钏,属于镯类的物件。戴在手腕处的叫手镯;戴在手臂上的就叫臂钏,古代女子十分重视手臂的装饰。
据史料记载,“安史之乱”中,唐玄宗出逃,在马嵬坡被迫赐死杨贵妃。之后,唐玄宗思念杨贵妃,曾派人到马嵬坡“密令改葬”,然而当挖开坟冢时,“肌肤已坏,唯香囊犹在”。什么样的香囊竟然在地下埋葬多年而不腐烂?当何家村窖藏中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惊艳现世时,谜团终于解开。原来,唐代香囊实际为金银制,是唐贵夫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之物,无论狩猎、出行、游玩,均随身携带,所过之处,香气袭人。何家村出土的香囊则再次印证了唐代的香囊确属金银所制,同时,也正因为史书记载与考古发掘的互相联系、彼此印证,我们才得以窥见历史真容的一角。
西安博物院“明星文物”很“唐潮”
“剧中宁王府里放的龙摆件,其原型就是西安博物院珍藏的唐代鎏金走龙。更惊艳的是,演员张雅钦饰演的县主,珠圆玉润的面庞配以高耸的‘孔雀冠’,金箔羽翎在烛火下振翅欲飞——这顶头饰,原型正是唐高祖李渊的孙女金乡县主墓出土的唐代骑马击腰鼓女俑。”秦丽珍说。
唐代鎏金走龙是西安博物院的“明星文物”,2024年央视春晚吉祥物“龙辰辰”,意气风发、英姿飒爽,而这一姿态就取自这件鎏金走龙。鎏金走龙长18厘米、高10.8厘米,重260克,属于典型的兽身龙形制,锯齿状背脊,长尾拖后上卷,代表了唐代高超的冶金技术。它左侧双腿向后,右侧双腿向前,仿佛正在迈步行走;龙嘴张开,长舌卷曲,双耳贴于龙首两侧,旁边还有向后飘逸的须发;背脊部的锯齿整齐而挺拔,全身刻画着鱼鳞纹;最富有生命力的是四条强健有力的腿,腿部筋肉突起,气宇轩昂,高视阔步,金灿灿的通体鎏金显得贵气十足,展现出一种蓬勃的生命力和欣欣向荣的气质。
金乡县主是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孙女,滕王李元婴的第三个女儿。她出生于唐高宗永徽二年,71岁去世,一生历经中宗、睿宗、武周、玄宗数朝,见证了唐王朝从开疆拓土走向全盛的辉煌历程。金乡县主墓为金乡县主与丈夫于隐的夫妻合葬墓,1991年在西安市灞桥区发现后,文物部门进行了考古发掘。墓葬中出土的骑马伎乐女俑都是身着男装,在马上演奏腰鼓、箜篌、琵琶、筚篥、铜钹,展现出盛唐时期女性优美姿态和飒爽气质。其中,戴孔雀冠的骑马击腰鼓女俑在众多唐代陶俑中属首次发现,弥足珍贵。孔雀冠上的这只孔雀翘首远眺,羽毛的颜色除了石青、石绿,还有红、黑诸彩,长而宽大的尾羽如瀑布般垂在女俑的肩背上,惊艳绝美。
宫廷绝艺“蹙金绣”复刻法门珍宝
剧中最动人的,当属蹙金绣的惊鸿一现。当何惟芳展开一方绣帕,金线在绛红罗地上盘出孔雀羽翎,观众仿佛看见杜甫笔下“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的华光。蹙金绣,这种用0.1毫米金线刺绣的宫廷绝艺,复刻自法门寺地宫文物。
唐·紫红罗地蹙金绣半臂。(资料图片)1987年,法门寺地宫出土了武则天、唐懿宗、唐僖宗、惠安皇太后等当时的皇室成员供奉的丝绸服饰700余件。这批唐代纺织品中,尤以使用丝芯缠金线加工的织金锦、蹙金绣最为珍贵。丝芯缠金线是先用桑蚕丝捻成芯线,再以成形金箔切成的条状物在芯线上缠绕而成的复合线。由缠金线作纬线起花织成的锦为织金锦;用缠金线在织物上盘成图案,再用丝线固定而成的绣法为蹙金绣。法门寺地宫出土的5件蹙金绣织品,分别为紫红罗地蹙金绣大团花拜垫、紫红罗地蹙金绣流云纹案裙、紫红罗地蹙金绣半臂、紫红罗地蹙金绣袈裟、紫红罗地蹙金绣襕。这5件蹙金绣织物均为国家一级文物,异常精美。它们的面料均为名贵的紫红罗,里为柔软的绢,表面则是用捻金丝绣制而成的大朵纹饰。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蹙金绣织物,让世人首次目睹了唐代高超的丝绸加工工艺。这批蹙金绣织物凝结着唐代人的智慧和技艺,蕴藏着大唐盛世开放进取、蓬勃向上的活力。
来源:三秦都市报 记者 赵争耀本期监制:王战荣
本期编辑:张欣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