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
对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寿来说,民主的速度是——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3月7日白天小组讨论中提出用“好材料”建“好房子”的建议,当晚10点左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作人员的电话就打进了他的房间,表示此建议很好,将全力以赴推动落地。
对记者来说,新闻的速度是——3月8日下午在小组讨论现场听到这一故事,敏锐捕捉,在小组讨论结束后向彭寿代表核实、补充更多信息,在代表团驻地迅速成稿,当晚即发布。
当民主进程在加速,新闻人必须成为更敏锐的传感器。而这篇短实新的两会“活鱼”就是代表。
“抓活鱼”是中国青年报两会报道的传统优势和特点。第二次全程参与全国两会现场报道的我,与第一次包揽“命题作文”和“抓活鱼”双重任务时相比,更加游刃有余,更能感受到两会这个新闻富矿的乐趣所在。两会中,我密集在各个代表团和界别内旁听采访,能够捕捉到“代表建议当天被回复“委员剖析第三方环保机构造假缘由”等多个独家首发线索,恰恰来自新闻现场无数次的蹲守。
《代表建议当天被回复:“建议很好,全力以赴”》报道发布次日,本报官微转发,阅读量迅速突破10万+。获得新京报、人民网等多家主流媒体转载。新华社次日也对这一选题进行跟进。
政策制定者与人大代表的对话,从会场延伸至深夜的客房,诚意则见于“全力以赴”四字。听到部委对其民生建议的承诺,这位代表眼中闪烁的光,恰是民主实践的具象表达。
速度源于机制保障。两会期间各部委派驻现场听会组已成惯例,但此次建议从提出到反馈的“零时差”,折射出政府工作流程的深度优化。政策响应时效从“两会后”压缩至“进行时”,也让新闻生产从“观察记录”转向“同步共振”,或许这就是记者在现场的意义,也是AI所不能替代的价值。
这个故事打破了公众对两会“宏大叙事”的疏离感。彭寿谈及“好房子”时,没有停留于政策表述,而是描绘出新材料在节能与省钱中的双重价值;住建部的回应亦未止步于公文用语,而是以“连夜讨论”“电话直联”的行动,让政策温度可触可感。这恰是讲好两会故事的核心:将制度优势转化为真实暖意。
报道刊发后,“当晚10点的来电”成为热议符号,从中可以透视中国式民主的独特肌理:代表的声音将成为对民生福祉的庄严承诺,最终化为百姓屋檐下的春天。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张艺
《代表建议当天被回复:“建议很好,全力以赴”》
刊发日期:2025年3月8日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