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邯郸晚报)
⦾梅会林
林语堂曾言:“人世间如果有任何事情,是值得我们郑重其事的,不是宗教,不是学问,而是吃。”翻开阿福(本名赵永兵)的《灶台物语》,字里行间飘出的不仅是饭菜香,更藏着一箪食一瓢饮里的人间至味。那些在灶台上流转的烟火,既凝结着作者对烹饪的独到匠心,又浸润着历经岁月沉淀的人生智慧,让寻常日子里的锅碗瓢盆,都有了抚慰人心的温暖力量。
《灶台物语》的呈现形式别开生面,采用“漫画+短文+手账”的三重结构,让阅读成为一场多感官的体验。漫画将文字里的饮食意象具象化,煎锅里跳动的火苗、砧板上滚圆的萝卜,都带着俏皮的生活气息,常给人忍俊不禁的视觉冲击;短文则在轻松舒畅的叙述里藏着巧思,从蒸鱼时的火候拿捏,到揉面时的力道掌控,于蒸煮煎炒的日常中自然带出对人生的思考;手账部分预留的空白页,更像是作者递来的一支笔,邀请读者写下自己与一粥一汤的故事,让书本与生活形成温柔的对话。全书收录60余篇随笔,按“汤鲜味美,简单纯粹”“硬菜好吃,不可硬来”“三餐主食,幸福基石”“虽非正餐,滋味非凡”“灶台周边,别有洞天”五辑编排,图文相映成趣,读来如饮甘醇,余味绵长。
华夏饮食从来不是简单的果腹之事,而是承载文化的厚重载体。从《诗经》里“采薇采薇”的野蔬吟唱,到《齐民要术》中详载的百味秘方,灶台上的烟火里,沉淀着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庖厨之间的蒸煮煎炸,早已超越果腹之术,演变为“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哲学隐喻。唐宋文人笔下,东坡肉泛着琥珀光泽,藏着贬谪生涯里的豁达;松江鲈鱼勾起张翰的莼鲈之思,一席家宴便可品读出半部士人精神史。明清市井中,茶楼酒肆蒸腾的烟火气里,刀削面在师傅手中翻飞如燕,蟹黄汤包吹弹可破的薄皮下,裹着的是寻常百姓对生活最炽热的向往。饮食之道映照的,正是中国人对天地万物的谦卑与珍重,对生活本真的敬畏与热爱。
“食事即人事,滋味即人生。”阿福(赵永兵)作为知名杂文家,具有洞悉幽微的目光和揭示人性的思维,轻松舒畅的字里行间闪烁着哲理之光:描写手工面条时,他写道:“面不经压不成条,人无压力轻飘飘。但压得太狠,面就断了;逼得太紧,人就垮了。”寥寥数语,道尽生活的辩证法——压力是成长的催化剂,可一旦过了度,反而会摧毁韧性。这恰是中国民间智慧的精妙,讲究“中庸之道”,万事万物都需在平衡中寻得生机。
对于烹饪火候,阿福的见解更耐人寻味:“火候不到,菜不香;火候过了,菜就苦。”这又何尝不是对人生时机的绝妙比喻?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一锅好汤需要耐心等待”的忠告,宛如一剂温和的良药,提醒人们在匆忙中学会放慢脚步。他将耗时漫长的“炖煮”称作“时间的炼金术”,不同于追求效率的油炸爆炒,文火慢炖里藏着对过程的尊重,对转化的耐心守候。书中那句“火候不是用钟表衡量的,是用心跳计算的”,更是将烹饪节奏与生命节律相融,让人恍然:原来烹饪的本质,是生命与生命的温柔对话。
《灶台物语》的价值,还在于蕴含着一种全新的启蒙理念——在信息爆炸却意义匮乏的时代,味觉的觉醒或许是重获生活真实感的最佳途径。当我们在厨房中专注于切菜的节奏、翻炒的力度、调味的分寸,当注意力从电子屏幕回归舌尖的酸甜咸鲜,其实是在进行一场温柔的抵抗——抵抗速度对生命的掠夺,抵抗虚拟对现实的侵蚀。这种通过味觉实现的觉醒,让我们在一饭一菜中重新锚定生活,在烟火缭绕中找回对日子的热爱,虚实之道,引人深思。
林语堂说:“构成人生的,更多是且将新火试新茶的寻常烟火。”《灶台物语》在一粒盐里藏着大海的星辰,一勺汤里盛着岁月的悠长,一块面团里裹着生活的韧性。这本书早已超越了烹饪指南的范畴,成为一部关于生活的哲学手册,它教会我们的,不仅是如何为菜肴调味,更是如何在柴米油盐中品味生命的丰富与美好,在灶台的方寸之间,读懂生活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