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锋刃-2025”国际狙击手射击竞赛在新疆乌鲁木齐武警某训练基地开幕。这是开幕式后,南非参赛队员进行“暗箭刀锋”课目竞赛。侯崇慧/摄
7月19日,由武警部队举办的“锋刃-2025”国际狙击手射击竞赛在乌鲁木齐武警部队某训练基地落下帷幕。
20余个国家的50多个狙击小组,围绕精准基础、典型场景、综合战斗、极限挑战4个类别12个课目展开激烈角逐,既交流了经验,也增进了友谊。
随着最后一声枪响归于沉寂,这场“枪王之王”的巅峰对决在苍茫戈壁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来自不同国家的狙击精英们,在风沙与烈日的见证下,不仅用精准的弹道刻下了技艺的巅峰,更在并肩作战中结下了深厚情谊。他们将带着这份友好开放、务实合作的理念,继续投身于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共同使命。
毫厘之间
天山脚下,七月流火。狙击手拉米·那赫拉匍匐在地面,食指缓缓扣动扳机。“砰!砰!”两颗子弹穿过枪膛呼啸而出,一前一后扑向60米外的靶标。两根直径仅为3毫米的红色玻璃管应声炸裂,“轩辕剑”笔直插入下方的泡沫垫。
黎巴嫩参赛队员拉米·那赫拉参加的课目名为“暗箭刀锋”,要求选手在60米外、50秒内击中一横一竖两个长10厘米、直径3毫米的玻璃管,全部命中目标方能获赠“轩辕剑”。
“3毫米,细如铅笔芯,十分考验射手对线状目标的精准狙击能力。”课目主裁判郑印介绍说,“另一个考点藏在射击顺序里,纵向管好比‘钥匙孔’,只有第一发命中,才有机会触摸到横向管这个‘锁芯’。”对射击流程的巧妙设计,让难度陡升,对狙击手而言是技术和心理的双重考验。
另一边的赛场,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同时在上演。
“呼吸!压住!”中国武警参赛选手孙邦众在负重通过“Z”形排水管道时小声提醒前方的队友。剧烈运动后,两人心跳加快,呼吸急促,但已经没有时间给他们调整。他们动作迅速地完成枪弹结合,脸颊紧贴着枪托,透过狭小管道寻找目标。
“砰!”一阵枪炮声炸响。与此同时,孙邦众透过瞄准镜锁定,轻扣扳机,果断击发,近300米外的靶标瞬间被贯穿。
他们正在进行的课目名叫“声响掩护隐蔽狙击”,要求狙击小组在120秒内,在256米至288米远的距离,携带背囊和弹匣协同依次通过低桩网、排水管道,利用狭小管道对半遮蔽头部靶进行射击。
“想要在这个课目取得好成绩,必须在负重运动后快速调整呼吸,同时还要克服光照、温度及湿度等不利条件的干扰,最快速度搜索瞄准击发,不能有丝毫的迟疑和失误。”走下场的孙邦众介绍,虽然时间有120秒,但射手必须在枪炮声响起的3秒内完成击发,时间短、干扰多、距离远,要求他们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判定位置、据枪瞄准、修正偏差等一系列准备动作。
这是孙邦众第二次参加“锋刃”国际狙击手射击竞赛,虽然经验丰富,但仍不敢掉以轻心,“这里高手如云,一个细节处理不好,就可能被拉开很大的差距”。对比上一届“锋刃”比武竞赛,他觉得这个课目变化很大,不仅距离变远了,直径8厘米的半遮蔽靶上还标有1-5环的环线,“要得高分,必须精益求精。”
“枪王”对决,胜负系于毫厘之间。在比赛现场可以看到,每当一个课目的成绩出炉,射手排名榜就会刷新一次。
“高难课目的竞技,放大了技术、心态、反应上的差距,当这些细微的变化投射到赛场,就成了决定胜负的关键。”武警部队参谋部主办局领导表示,“淬锋砺刃,就是要在一场场竞技比拼中精进技艺,就是在一次次挑战不可能中实现突破。”
瞄准实战
狙击赛场竟设置了手枪靶?这有些不可思议的一幕出现在“渗透狙击”课目现场。现场观众发现,选手们在抵达5号射击阵地时,会放下狙击步枪,迅速领取手枪对近处的5个“集团目标”展开射击。
“真实战场,狙击手不能只依赖狙击步枪,而是要学会使用多种武器,甚至近战搏斗。”走出竞赛区,中国武警参赛队员刘士柱喘着粗气,“这简直就是一场完整的战斗。”
完成渗透狙击,选手需要在20分钟内依次跃进至丛林、巷道、屋顶等5个射击阵地,对目标进行“定点清除”,全程奔袭约1.1公里,各类射击目标共有20多个。
作为此次竞赛中所有课目中分值最高的课目,“渗透狙击”课目满分为400分,但是想拿到高分并不容易。该课目以狙击小队深入敌后解救人质为战斗背景,共设置隐蔽渗透、协同接敌、定点打击、控守压制、游动反击、掩护打击、快速撤离等7个作战环节,采取综合演练的形式分段组织实施,全程贯穿组织指挥,注重技战一体运用,检验狙击小组在复杂环境条件下的综合战斗能力。
课目主裁判张浩指向远处一个侧身钢板靶介绍:“我们在课目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将竞赛环境向作战环境靠拢,确保紧贴实战。例如这个靶位它被设置在了山坡两条沟壑之间,周围的风向、风速一直在不停变化,这就要求狙击手在有限的时间内不仅要果断扣动扳机,更要充分考虑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难度系数极高。”
“这已经不是单纯的狙击竞技,而是真正的实战较量。”刚完成这个课目的科威特参赛队员马尔迪·梅弗雷说,他在现场嗅到了浓浓的硝烟味。
借鉴实战案例增强实战性,是此次竞赛的一大特色。同步展开的“解救人质精准狙击”课目现场,中国海军参赛队员夏鸿成和队友正依托身前的运兵车车窗,瞄准约150米外的公交车。劫持人质的“歹徒”头靶会随机闪现在4个车窗,且每次仅现身3秒。
呼吸,被调整到最轻,夏鸿成目光透过瞄准镜不停地在几个车窗口游动,等待“歹徒”现身。突然!目标在左侧车窗闪现!肌肉记忆驱动他的食指完成微调、预压、击发!凭借默契配合,夏鸿成和队友在比赛课目中表现出色。
据了解,本次比赛的课目设置,借鉴了近年来武警部队成功处置的实战案例经验、近些年全球发生的恐怖事件应对之策,以及各种特战比武中的国际惯例,每个课目都带有实战背景,凸显实战热点。
在“搭乘舟艇水上狙击”课目比赛现场,观众看到越南参赛队员黎文芳和队友匍匐在冲锋舟首舷,身体随着船体摇晃而起伏晃动。他们的眼睛死死盯着近200米外的目标——两个同样在水面上摇摆的靶标。为了寻找稳定的击发窗口期,两人迟迟没有射击。
“如何克服船体和靶标的双重晃动,捕捉风浪起伏中那稍纵即逝的相对稳定瞬间,是这个课目的主要‘考点’。”课目主裁判王帅龙站在看台注视着他们的表现。船体晃动幅度略微减小,黎文芳渐渐跟随船体摇摆的频率调整呼吸。瞄准镜里,准星与靶心重合的一瞬间,他果断击发,成功命中。
“融入实战背景的竞赛课目,实现了赛场与战场的无缝对接。‘搭乘舟艇水上狙击’课目就是我们结合遂行多样化任务实际设计的新课目。”王帅龙介绍,近年来,随着海上、水上执行任务的情况增多,在劈波斩浪中寻求制胜一击,已成为现代狙击手必须跨越的新门槛。
“这里的每一颗子弹都精准锁定‘战场’。”突尼斯参赛队员阿米尔·阿南通过场边翻译人员说,这些竞赛课目既挑战射手对各种目标的快速捕捉、判断识别和临机协同能力,又极大考验心理素质和抗干扰能力,真有种实战的紧张感。
智能裁评
天山北麓,空气在热浪中微微扭曲。
“锋刃-2025”国际狙击手射击竞赛的“百步穿杨”课目现场,骤然响起的枪声如密集鼓点,打破了戈壁的沉寂。12名狙击手凝神屏息,几乎同时射向近百米外的目标——印有4枚直径4.5厘米、中心方孔边长1.5厘米的铜钱靶。
最后一发子弹的余音还在戈壁滩上空回荡,白俄罗斯参赛队员安德烈·卡夏纽克目光没有投向远处的靶纸,而是径直走向赛道裁判。一台轻薄的手持平板递到他眼前,上面清晰展示出他的半身照、专属二维码信息以及4发子弹弹着点的高清放大图。
“命中区域判定清晰无误。你无法质疑自己眼睛看到的东西。”安德烈·卡夏纽克快速滑动确认,指尖在最终成绩栏下方郑重签下电子签名。评分、核实、登记,整个过程用时不到1分钟。
“不仅狙击需要精准,裁评也需要精度。”武警部队参谋部主办局领导介绍,他们在前一届竞赛的基础上,迭代升级智能裁评系统,通过人脸识别与二维码双重验证检录,实现命中效果远程可视、成绩评定系统生成、排名打分现场公布、比赛成绩实时显示,让每名参赛选手能够第一时间看到自己的射击情况、得分情况。如果参赛选手对成绩有异议可以及时申请复核,保证第一时间能够发现问题,做出公平公正的裁评。
学习交流
比赛第一天,乌兹别克斯坦选手胡达耶尔加诺夫·胡而希德凭借稳定的发挥,成为获赠“轩辕剑”的选手。从课目主裁判郑印手中庄重地接过那柄中国古剑时,他的脸上写满了喜悦、自豪与深深的敬意。
一旁的翻译用流利的俄语向他阐释这份独特荣誉的深厚内涵:“轩辕剑,是中华文明始祖黄帝的佩剑,象征勇武、智慧与正义。今日以‘剑’赠‘枪王’,敬您百步穿杨、弹无虚发的巅峰技艺,传递出我们中华民族尚武崇德、敬重英雄的传统。”
得知赢得的“轩辕剑”有“宝剑赠英雄”的含义,胡达耶尔加诺夫·胡而希德显得格外高兴。他说,这件来自中国的礼物意义非凡,这柄剑不仅象征着狙击手的荣誉和成绩,也包含着一种共同维护和平捍卫正义的理念和追求。回国后,他将把这次参赛经历与战友交流分享,把这次竞赛促进合作交流的理念继续传递下去。
赛场之外,交流的乐章在更广阔的空间奏响:赛场休息区旁边的空旷场地上,古巴参赛队员奥列尔·佩雷斯·阿尔迪雷斯正向围拢过来的多国同行们演示他们上膛前检查子弹底火、确保供弹顺畅的独特手法;柬埔寨选手陈·索菲普,则用手比划着,介绍他们小组狙击时高效、隐蔽的专用手语沟通系统;中国武警选手康凯宁,从战术背心侧袋中掏出几个不起眼的小沙包,展示其在野外缺乏稳定依托时,如何利用沙包快速构筑稳固射击平台的方法……
竞赛组委会领导表示:“‘锋刃’搭建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比拼技艺、一较高下的擂台。它更是一个取长补短、互学互鉴的平台。世界各国顶尖狙击手在这里碰撞出的思想火花、分享的实战智慧,最终都将融入到各自军队实战化训练当中,转化为更强大的制胜能力,共同应对全球性安全挑战,守护人类共同的和谐安宁。”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上一篇:我国累计追回医保基金1045亿元
下一篇:浙江加快海洋强省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