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
转自:经济日报
图为巴基斯坦东部旁遮普省珀格尔地区的一处农田。 (新华社发)日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共同发布报告《2025年—2034年农业前景展望》,评估未来10年间全球农业商品和渔业市场发展前景。报告提出,未来农业消费和生产都将迎来增长,但增速将有所放缓,而国际贸易仍将在全球农产品生产消费中扮演重要角色。
农产品和鱼类消费将持续增加但增速趋缓。报告提出,随着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和收入水平提高,居民饮食结构将向更加多样化和营养化转变,成为推动农产品和鱼类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饮食结构将发生相应变化,更多地摄入肉类、奶制品、鱼类和其他动物产品。而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居民将能够负担得起更加多样化和营养化的食品,包括动物源性食品。另外,人口增长也是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亚洲和非洲等人口增长迅速的地区。报告预计,到2034年,全球膳食中动物源性食品所提供的总热量将在当前水平上再增加6%,其中鸡肉消费将增长最快,其次是牛肉和猪肉,羊肉消费将保持稳定,奶制品的消费将稳步增长。报告还提出,低收入国家的营养差距将持续存在,动物源性食品的消费量将远低于世卫组织推荐的每日摄入量。
农业和鱼类生产将继续增长,但增速有所放缓。报告提出,农业和鱼类生产将在未来10年有所增长,但增速将趋缓,增长主要动力来自生产力提高,尤其是在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表现明显。报告称,通过改进育种技术、提升农场管理水平、推进集约化生产,单位土地和资源的农业产出将逐渐提高。同时,非洲和南亚等地区的耕种土地面积仍有扩大潜力,生产率和耕种面积的提升将带来总产量的提高。
报告还提出,农业增产前景有着较明显的区域差异。其中,亚洲将是全球农业生产增长的主要动力源,中国、印度、越南等国将发挥主要拉动作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也将稳定扩大生产份额,巴西等主要生产国将继续发挥关键作用;非洲的生产增长虽受到土壤健康、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挑战,但总体趋势是积极向上的。报告预计,未来10年内,畜牧业生产将增加16%,主要集中在肉类、奶制品和蛋类产品上,渔业和水产业生产将增加12%,主要动力来自水产养殖,而捕捞渔业增长将放缓。
国际贸易在农业和渔业市场中发挥关键作用。报告预计,未来10年内全球农产品和渔业贸易量将增加,并且在市场中发挥关键作用。随着生产和消费的地域分离,国际贸易量势必增加以确保全球供需平衡。各国也将根据自身比较优势生产不同类型的农业和渔业产品,并通过贸易满足国内需求。国际贸易将促进全球农业和渔业供应链的形成,提高总体效率。报告预测,巴西、美国、阿根廷、印度、泰国和土耳其等国家将成为主要肉类出口国,中国、印度、越南、孟加拉国、泰国和土耳其等国将成为主要农产品进口国。
报告称,国际贸易对于确保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国际贸易可以平衡各国之间的供需差距,还可以提供更多样化的食品选择,帮助改善全球营养情况。此外,还可以促进农业和渔业发展,提高农民和渔民收入。但报告也提出,当前国际贸易面临的挑战加剧,其中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可能会限制贸易量,并影响全球农业和渔业发展,另外,不稳定的贸易政策可能会影响贸易预期,增加市场风险。
报告提出,未来农业和渔业发展同时面临着挑战和机遇。面对这一总体趋势,各国政策制定者需要确保粮食安全和营养,包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食品浪费,改善营养状况;要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水资源和土壤,保护生物多样性;还要加强国际合作,包括加强多边合作,制定贸易规则,促进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确保贸易健康发展,推动农业技术的国际转移,帮助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供资金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改善农业基础设施;要应对风险和不确定性,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地缘政治形势紧张、极端天气等不确定性风险的策略,确保农业和渔业生产的稳定性;还要关注困难群体,通过提高收入、改善生计等措施,确保所有人能够从农业渔业市场发展中获益。(经济日报记者梁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