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记者 孙绮曼
47年前的12月18日,小岗村契约墨迹未干;47年后的同一天,2025年12月18日,海南自贸港将推开中国制度型开放最厚重的大门。
这扇门的开启是更高水平开放的“关键一跃”。7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昌林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会上宣布,经党中央批准,海南自贸港将于2025年12月18日正式启动封关运作。
与海南自贸港一峡之隔的粤港澳大湾区,历经6年深耕,已崛起为经济总量突破14万亿元的超级城市群,坐拥“广深港科技走廊”创新引擎和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战略支点。
当自贸港的“零关税”政策遇见大湾区的“世界工厂”,一个是承载最高水平对外开放使命的战略平台,一个是全球超级城市群,二者协同,潜力无限。
“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南自贸港地理位置邻近,产业结构互补性强。”安永华南区主管合伙人黄寅分析道,“海南自贸港的‘零关税’政策赋予其内销产品成本优势。大湾区企业可将研发与高端制造环节留在大湾区,而利用海南的加工增值政策,将部分生产环节布局海南,降低中间环节成本,实现产业链的优化整合与协同降本。”
黄寅举例称,医疗器械研发制造产业可考虑部分加工环节在海南自贸港进行,利用海南自贸港加工增值30%货物内销免关税政策降低中间环节产品成本,在大湾区研发中心、制造中心开展终端产品的研发和制造,共同稳固产业链。
他预计,封关后,随着制度完善,海南将持续吸引高端制造、生物医药及航空、深海等特色产业集聚。
“海南自由贸易港和粤港澳大湾区联动发展的突破点、先行区在徐闻。”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强调,广东·海南(徐闻)特别合作区在联动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021年3月,广东发布《关于支持湛江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的意见》,将“支持研究与海南在徐闻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列为“重点政策事项清单”的首项。此后,广东·海南(徐闻)特别合作区建设加速推进,聚焦临港经济中心、中央商务区、滨海国际旅游示范带以及产城融合、先进制造、未来产业三大板块。
“依托徐闻的地缘与资源优势,巨量的人流、物流在此交汇。”迟福林指出,在农业和海洋方面,广东和海南有很大的合作空间。海南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也呼唤有实力的大湾区渔业企业深度开发,“港”“湾”携手发展海洋产业,将成为推动中国—东盟蓝色经济的重要力量。
此外,迟福林建议,“港”“湾”要合力打造全球热带农业中心。海南、广东合作建立面向东盟的热带农产品采购、加工、交易基地。支持广东农业龙头企业将进口、加工、保鲜、包装、研发等业务布局在海南,支持广东农业研发机构参与共建南繁种业科技创新中心等。
“徐闻港是海南90%以上生产生活物资和约30%旅客及往来车辆的进出岛主通道。徐闻拥有功能齐全的客货滚装码头和国家一类口岸,以及广阔土地资源和远低于大湾区及自贸港的人力成本,在此背景下,广东·海南(徐闻)特别合作区将能够为海南自贸港连接国内广阔市场形成重要补足,成为琼粤联动中的关键衔接点。”黄寅预判,封关临近,势必会将一部分二线口岸进行前移。在这种机遇下,徐闻港作为对接海南自贸港的桥头堡,车辆、旅客、货物吞吐量有望进一步提高,而这些客流和货流的集聚,也将为广东经济发展起到重要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