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州日报)
转自:湖州日报
记者 王艳琦
本报讯 湖州丝韵纺织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日前一派繁忙景象,印有“頔南丝韵”标识的真丝床品正被打包,即将发往杭州。“加入集体商标后,我们的销量直接翻了一番!以前我们小厂没名气,订单总是时断时续,现在完全不一样了。”看着眼前的景象,企业负责人周建明难掩喜悦。
周建明口中的“頔南丝韵”集体商标,正是南浔区旧馆街道真丝产业破茧重生的关键。长期以来, 这片聚集了100余家中小真丝企业的区域,深陷“小散弱”困局:同质化竞争激烈,个别企业甚至以化纤冒充真丝,严重损害了“南浔真丝”的整体声誉。“没有统一标准,恶性循环,坏了整个区域的名声。”南浔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旧馆所副所长陈凯坦言。
2022年,南浔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旧馆街道政府,制定了重塑信誉与品质的准入标准。38条集体商标使用规则明确:原料必须采用顶级的6A级桑蚕丝;成品缩水率不得超过3%;每批次产品需经权威第三方检测……高门槛确保了真材实料与过硬品质,首批仅有12家企业获得使用资格。
有了“硬标准”,更要打响“金招牌”。当地创新推出“线上云展+线下体验”双轨并行的品牌推广模式。线上,在抖音开设账号,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直播展示织造技艺,以文化引流;线下,在杭州、上海等地设立品牌体验店,通过丝绸服饰秀、文化沙龙等活动,让消费者沉浸式感受魅力。针对商标侵权等痛点,南浔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组建“知识产权保护小组”,建立“线索快查、案件快办、权益快保”机制,开展“丝韵守护”专项行动打击假冒和虚假宣传。同时,创新开通快速响应通道,为企业提供从前期维权指导到后期降低维权成本的全链条服务。
在旧馆街道青年创业园里,“95后”创客林晓雨的“丝韵文创”工作室近来格外热闹。这个融合桑蚕丝与国潮元素的品牌,正是通过“頔南丝韵”集体商标授权快速打开了市场。“省去了品牌推广的前期投入,让我们能专注产品创新。”林晓雨的团队已开发出丝巾等12款文创产品,2024年销售总额突破了500万元。
“我们联合街道打造的‘青创+品牌’赋能体系,包含三项核心举措,即建立‘白名单’制度,对符合标准的初创企业开放集体商标使用权;开设‘电商直播学院’,邀请运营专家、品牌策划师等开展免费培训;搭建‘产业链对接会’平台,促成了23家青年企业与原材料供应商、物流企业达成合作。”陈凯说。
从昔日的“丝绸作坊”到如今的“品牌集群”,“頔南丝韵”正以集体商标为纽带,串联起文化传承、产业升级与青年创业的动人故事。目前,助推旧馆真丝产业年产值增长37%,带动就业3000余人。
上一篇:赤水丹霞旅游区暂停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