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须虫(湖北咸宁)
据7月23日央视新闻报道,莫名其妙订了新业务、套餐资费眼花缭乱、收到境外骚扰电话,这些都是电信用户常见的消费痛点。近日,三大运营商纷纷承诺将在透明消费、套餐精简等方面采取实质性举措。据了解,工业和信息化部今年4月在全国启动了电信业务“明白办、放心用”行动,聚焦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套餐复杂、不知情订制、不明扣费等焦点难点问题。
在数字化时代,电信服务已深度融入日常生活,但用户却常陷入“不知情订制”“套餐迷宫”等消费困境。近期三大运营商集体推出服务承诺,折射出重构服务规则、破解行业痼疾的迫切性。唯有以用户权益为核心重塑规则体系,方能构建透明清朗的消费生态。
保障知情权是重构基石。运营商需将“明确同意”原则贯穿全流程:业务订购必须通过显要提示获得用户主动确认,变更套餐须在48小时内办结,退订流程需简化至一键操作。更重要的是,资费算法应从“黑箱”走向透明,将计费规则、优惠条件以简明公式呈现,让用户清晰掌握消费轨迹。
套餐设计需从“运营商主导”转向“用户定制”。当前有些套餐往往捆绑冗余功能,用户被迫为不需要的服务付费。中国联通大幅精简套餐种类,实为打破绑定消费的第一步。更深层的变革应允许用户自由组合通话、流量、增值服务等模块,如同搭积木般构建个性化套餐。当选择权回归用户,资费体系才能摆脱“一刀切”的粗放模式。
公平性更需在合同约定中扎根。合同条款应摒弃隐蔽的“霸王条款”,将自动续费、违约金等关键规则以显著方式提示。工信部“明白办、放心用”行动强调套餐必须公示,未公示产品严禁销售,正是从源头上杜绝暗藏的陷阱。此外,建立服务监督闭环机制,如10086未解决的诉求可通过App专区、小程序等多元渠道7×24小时响应,确保用户维权无死角。
服务规则重构绝非表面修补,而是从用户视角重构整个服务逻辑。运营商应当主动拆解复杂套餐、公开资费算法、强化合同公平,逐渐消弭消费过程中的“糊涂账”。截至今年5月末,我国移动电话用户已达18.07亿户,这一庞大群体的权益保障,最终取决于服务规则是否真正以透明为底色、以公平为骨架。唯有如此,电信消费才能真正从“被动选择”走向“主动掌控”,释放数字时代应有的惠民价值。
上一篇:童心秀彩 名字画出新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