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州日报)
转自:湖州日报
程丽琴
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萦绕不散的重要文明议题。工业革命以来,资源耗竭式的发展模式将自然视为被索取、被征服的对象,导致生态危机频发。伴随着人类文明来到前所未有的物质丰裕时代,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挑战接踵而至,生态文明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这一共识的核心,在于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从“征服自然”转向“和谐共生”,从“以人为中心”转向“以人与自然共同福祉为中心”。在这一转型中,“以人为本”既是生态文明的价值内核,也是其引领人类文明永续发展未来图景的终极旨归。
一、以人为本与生态文明的理论耦合
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主体性与价值尊严,但其内涵并不囿于“人类中心主义”的社会思潮。传统人本主义发展观将自然视为资源库,在轰鸣的机器伟力加持下,人类开启了永无停歇的扩张步伐,满目疮痍的自然生态成为现代社会难以消除的阵痛。当光化学烟雾侵袭城市、污浊河水流经村庄,田园诗般的生活离人们远去,唯有感叹记忆中未经污染的美好家园。失去对自然敬畏之心的人本主义,演化出反生态“经济-社会”发展模式。20世纪的世界八大环境公害事件,使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张力达到了极致。环境问题引发的现代性反思,让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时代锋芒。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域中,人类是自然界的重要构成,人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必须顺应自然界的规律行事。承袭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中国生态文明理论,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时代意涵:既要满足人的生存发展需求,又要尊重自然规律,在保护生态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优化自然生态,最终实现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生态问题的根源是人的问题,解决路径在于通过“以人为本”的理念协调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平衡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并不否认工业化取得的巨大成就,生态文明的发展转向也非否定人的主体性,而是强调人类作为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需承担尊重自然、守卫自然的责任。生态文明作为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形态,其本身蕴含着区别于传统工业文明的独特发展路径。其独特之处在于,生态文明的建构逻辑是将人的需要满足、生存发展置诸于系统性的循环结构中,即在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实现彼此促进的良性循环。从更长远的文明发展演进的逻辑看,生态文明坚持以人为本超越了传统工业文明的人本主义范式,以可持续性发展逻辑统合了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是更符合人类长远利益的文明范式。
二、以人为本与生态文明的价值契合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文明并非要求人类回归原始状态,而是追求更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规定性,生态文明具有以人为本的价值禀赋。具而言之,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将生态保护纳入人民福祉的考量,实现其在物质生活之上更高层次的追求。生态环境是非替代性公共物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关系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积极回应人民群众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的热切期待,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必然要遵循生态文明蕴含的新发展理念,将生态环境视作关系重大民生的关键事项,让人民享受生态宜居的环境、干净无污的水源、清新自然的空气,做到绿水青山的“生态颜值”和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同步提升。
良好的生态环境赋予现代生活以人文情怀与情感温度。相对于钢筋水泥丛林结构的现代城市,自然界原生态的秀丽风光、重峦叠嶂的山水景观,承载着人类自古而今梦寐以求的栖居状态。古有隐逸西湖梅妻鹤子的林逋,今有独居瓦尔登湖畔散文寄情的梭罗,自然生态作为孕育人类的母体与基质,成为古今中外文化想象中的一种精神寄托与生命向往。生态自然以其“前现代”的荒野气息,抚慰着都市生活中的寂寞心灵。正因如此,衡量生态自然的价值尺度,早已超越了资源攫取、物质利益的功利计算,成为人类精神家园的象征。在那里,生命摆脱了社会关系网络中的重重枷锁,回到了其诞生初始的本真样态,它涤荡着人的心灵、抚慰着枯萎的情感、重新激荡着生命的活力。生态自然深具教化之功,以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形塑了独立自由、勇敢坚毅的民族品格。
三、以人为本与生态文明的实践构合
生态文明始终秉持着以人为本的实践理念,探索出了生态修复与民生改善的双赢模式。生态文明超越了传统理论中环境与发展之间不可调和的悖论性逻辑,建立了以“绿水青山”创造“金山银山”的双赢局面。生态经济学认为,自然资本是经济系统的基础,其退化会削弱人类福祉。生态修复通过恢复自然资本的存量与功能,释放生态系统服务的经济价值,将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嵌入经济社会运行体系中。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集中攻克人民群众身边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使人民群众的生活获得感与满足感显著提升;生态治理坚持系统性思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系统性修复,强化了生态韧性,让生态环境更好地服务于生态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修复产生了实实在在的生态效益,真正做到了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与人民福祉改善的协同共进。
绿色低碳发展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孕育催生了全方位的变革。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的经济模式逐渐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掣肘。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构建了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为产业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通过高水平的绿色能源开发、绿色科技应用,高质量发展具有了新动能、新优势,厚植了产业转型升级的生态底色。高品质的生态环境支撑拓展高质量的发展格局,高质量的发展格局持续塑造高品质的生态环境,双向互动促进的循环结构,营造出绿色美好的生态空间,潜移默化引导全社会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态生活方式。共享经济、新能源经济、低碳经济等日益广泛地介入人们的社会生活、衣食起居,重塑了人们的认识方式、价值世界,引领着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新风尚。
(作者系中共湖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