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州日报)
转自:湖州日报
耿卫军 叶主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作为“两山”理念诞生地,湖州市学校教育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拓展生态教育发展路子,一方面以绿色校园建设、课程重构、教学改革为抓手,将生态理念融入学校治理体系;另一方面将新发展理念贯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涵养学生生态文明素养与行为习惯,实现“教育生态赋能生态教育、生态教育反哺教育生态”的良性循环,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生态样本。
一、理论思维:教育生态赋能生态教育的逻辑机理
教育不仅是生态文明素养生成的重要场域,更是推动绿色发展理念从认知到践行的核心力量。在此过程中,教育生态作为由主客体、资源、环境等要素构成的动态系统,是生态教育的实施载体;而生态教育是以培养生态文明素养为核心的实践,既是教育生态的关键要素,也是其核心价值取向。教育生态赋能生态教育,其本质是通过系统各要素的协同联动,构建“人与自然、教育与社会”和谐共生的育人共同体。在理念根源上两者具有同源性。生态哲学作为聚焦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范式,核心是倡导发展的整体性、关联性、平衡性和可持续性,强调万物互联的系统逻辑。而教育生态的构建,正是将此系统观融入教育领域,强调各要素间的有机联系与协同进化。生态教育的兴起,源自于对人类危机的深刻反思,主张教育回归生命本源价值。可见,两者共同指向对生命共同体的深切关怀。在目标指向上两者具有同向性。教育生态的优化,旨在创造质优、均衡和可持续的教育条件和环境,既推动教育自身的整体健康发展,也为生态教育目标落地提供土壤。而生态教育则直接指向培养具备较高生态文明能力和素养的人。无论是教育生态的优化升级,还是生态教育的深入推进,最终都以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愿景目标。在相互关系上两者具有互促性。一方面,教育生态从课程资源的系统开发、教学方法的多元创新,到校园绿色文化的培育、师生共生关系的构建,其每一个环节都为生态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强劲动能和坚实保障;另一方面,生态教育所倡导的绿色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等各环节各方面,也有利于促进教育生态的优化。
二、实践视角:教育生态赋能生态教育的路径探索
教育生态赋能生态教育,既有理论价值,更具实践价值。湖州市学校教育以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为引领,先行先试,通过多维协同构建“政策—课程—教学—治理—评价”赋能路径 ,形成了可感、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教育实践样本。
顶层设计筑牢制度根基。在教育生态系统中,顶层设计是方向引领与结构保障的核心。湖州市相继出台《生态文明教育实施意见》《生态劳动课程指南》《湖州市大中小生态教育一体化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明晰生态教育的路径指引;同时搭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湖州论坛”“生态文明科普论坛”“生态劳动教育典型经验推介会”等促进平台,通过研讨交流、总结推广,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课程优化拓展育人维度。课程是生态教育的核心载体,其优化的关键在于生态理念重构与育人深度融合。湖州市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有机融入必修课、选修课及综合实践活动,达成从知识传授到价值涵育的转化。例如,安吉县第七小学将竹编技艺与“以竹代塑”理念结合开发出竹纤维材料读本,吴兴太湖小学以溇港文化为切入点开发“溇港启蒙”生态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湖州职院编写本土化生态文明教材,拓宽课程生态的纵深维度与实践广度。
教学创新提升育人实效。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促进生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教学创新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湖州市以“真情景、真劳动、真教育”为核心,探索形成“三真三实”教学范式,引导学生在真实场域中实现生态知识向行动能力转化。部分中小学还引入“绿色文明生活码”,通过记录学生垃圾分类、志愿服务、低碳节约等行为,生成个人“碳画像”,让生态教育扎根生活,推动“知”与“行”统一。
协同治理凝聚育人合力。生态教育离不开多元主体的深度参与和协同。湖州市不断健全“三全育人”机制,统筹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力量,构建起覆盖大中小各学段的生态教育共同体。比如,由湖州师院、湖州职院牵头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机制,推动校校联合、校地联动、产教融合,让生态教育突破校园边界,形成“全域育人”的协同格局。
多维评价促进全面成长。教育评价机制直接影响育人导向和教育行为,是生态教育持续深化的重要支撑。湖州市突出“过程性、综合性、发展性”的融合评价导向,形成“三位一体”的生态教育评价体系。比如,月河小学引导学生用环保材料制作成长档案袋,通过绿色行为积分、劳动任务打卡等方式,既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更注重长期生态素养的培育,有效推动评价从“结果判定”向“成长赋能”转变。
三、优化策略:教育生态赋能生态教育的多维协同
生态教育的系统化、协同化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唯有形成各主体协同共促、各环节联动共进、各资源融合共建的教育新生态,方能有效推动生态教育从“形式植入”走向“系统融入”,从“政策引导”走向“机制自洽”,强化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
优化“教育协同”大环境,构建机制创新的协同框架。在生态教育领导机制层面,进一步强化市委教育工委的统筹功能,建立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政策衔接、资源分配、项目推进等关键问题。在生态资源整合机制方面,加快编制《教育生态赋能生态教育课程开发指南》,规范指导课程内容设计、实践项目开发等,推动生态教育资源的标准化、系统化建设。在文化营造传播机制方面,加大市域统筹力度,以绿色学校、生态文明示范校创建为抓手,升级“生态教育星级学校”评价标准,常态化举办“生态教育校长论坛”“校园生态文化节”等活动,形成全域氛围浓厚的生态教育文化。
构建“多维协同”大体系,达成系统集成的破圈效应。生态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打破边界、重构体系、促进开放,实现全链条系统协同。在主体协同上,夯实政府主导、学校主责、家庭协同、社会参与的“四位一体”育人共同体,形成多元联动的生态教育合力。在内容整合上,构建“知、情、意、信、行”“五位一体”培养体系,打破“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割裂状态。在流程再造上,推动教学、管理、评价的协同优化,打通堵点提升生态教育效能。在学段衔接上,深化大中小学生态教育一体化设计,贯通进阶式育人路径。
促进“深度协同”大融合,激发融合创新的内生动能。生态教育向纵深发展的关键,在于激活“主体、空间、方式”三维融合创新动能。在激活主体动能上,进一步健全政府、学校、家庭、社会“资源共享、责任共担、成果共赢”的合作生态,推动多元主体由“浅层参与”转向“深度协同”。在打破空间壁垒上,进一步构建“校园-社会-自然”泛在教育场域,将课堂延伸至乡村振兴、社区治理等实践一线。在创新协同方式上,强化“科技+文化”双轮驱动机制,打造智慧生态教育平台,以数字技术赋能生态教育;同时,深入推进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以文化浸润厚植生态情怀,让生态意识从“情感共鸣”,升级为“价值认同”,并转化为行动自觉。
(作者单位系湖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