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日报)
转自:河北日报
走进辛集,解码皮都新脉动
产业焕新 城市更新 文化创新
6月25日拍摄的辛集市润泽湖公园。 寿川北摄 7月17日,辛集名花皮毛文化博物馆销售厅内,顾客正在挑选皮衣。 本报见习记者 侯淼摄□本报见习记者 侯淼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辛集这座古城的时代变迁!”“从原来的一个小县城到现在的全国文明城市,我的家乡棒棒哒!”近日,图书《大河之北,看辛集》正式出版后,迅速在辛集人的朋友圈刷屏。目前,全网以“大河之北,看辛集”为话题的短视频总浏览量突破130万。
从古老历史到城市文脉,从特色产业到市井老街,从地方美食到非遗传承,作为辛集市委宣传部2025年重点打造的文化项目,《大河之北,看辛集》不仅记录了辛集的过去与现在,更让人们感受到辛集蝶变。
近日,记者根据这本书中的内容,重新探访辛集。
产业之变
从皮毛作坊到中国皮都
7月17日,辛集名花皮毛文化博物馆内,来自保定的游客李勃不时驻足观看。
“这里生动的图文、实物和多媒体互动体验,让我仿佛穿越时空,领略到辛集皮毛业数百年来的历史与魅力。”李勃是第一次来辛集游玩,与大多数游客一样,皮毛业是他们到辛集首先要看的产业。
透过皮毛业看辛集,看到了什么?
在辛集名花皮毛文化博物馆筹建者李占生看来,辛集皮革产业的历史和文化,是一代代辛集人的奋斗与创新。
早期,辛集市皮革产业多是家庭作坊式生产,分散生产、粗放经营、产品单一的弊端逐渐显现。
“那时辛集皮革生产制作势头很好,但在经销上非常受限。”辛集国际皮革城副总经理田英申回忆,有市无场、交易受限的问题不解决,辛集皮革的名号就无法真正打出去。
辛集需要一个高规格的皮革大市场。2010年9月28日,辛集国际皮革城开业。与老皮革城相比,辛集国际皮革城总占地380亩,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总投资10亿元,集批发零售、产品研发、旅游购物、休闲娱乐等于一体。
如今,辛集市抢抓网络直播带货等线上销售新机遇,在辛集国际皮革城内高标准建设辛集电商直播基地,打造29个专业化直播间,专门为电商企业提供场地、设备、培训等服务,逐步形成“电商直播+实体商户”融合发展新模式。
近年来,辛集皮革业迎来转型,从粗加工转向皮革服装、裘皮、皮手套等精细化生产,产业链进一步延伸——皮革机械、皮革化工、皮革文创等配套产业蓬勃发展,甚至将皮革废料转化为生物明胶,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如今,辛集正推动皮革产业向“无铬鞣时代”迈进,以绿色技术引领可持续发展。
皮革业从传统手工业到现代化产业的演进历程,被《大河之北,看辛集》完整记录。“读者还可以从中感受未来产业的发展势头。”河北辛集经济开发区特色产业局副局长边峰说,这本书扎实呈现了辛集打造“中国皮都”品牌的成长历史和发展逻辑。
城市之变
从古城古街到全国文明城市
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辛集市入选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漫步今日的辛集,街道整洁有序,老旧小区焕发新颜,“开窗见绿、出门入园”已成为市民生活的常态。
“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感受这座城市从古城古镇到全国文明城市的华丽蜕变。”《大河之北,看辛集》副主编李秋华说,带上一本记录这些变化的书来看辛集,更能看到这座城市之变。
辛集的历史可追溯至夏商,这里的每一块砖石都镌刻着岁月的印记。在这本书的指引下,可以按图索骥探寻那些承载城市记忆的历史坐标。
辛集市的旧城镇与新城镇,曾相继是县城所在地。书中详细记载了旧城镇、新城镇的历史风貌。1989年,辛集市政府将新城的东门、西门遗址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这两座残存的城门虽已不复当年雄姿,却依然坚守在原地。
辛集商场街的故事更让人津津乐道。这条贯穿古城东西的市井老街,曾是辛集最繁华的商业街。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老图书馆、新华书店、戏园子、影院等人文场所也汇聚于此。虽然许多老建筑已不在,但漫步今日商场街,仍能从斑驳的砖墙、古朴的屋檐中感受到当年的市井烟火。
回望历史,感受巨变。近年来,辛集市以“提升城市品质,增进群众福祉”为目标,大力推进城市建设,城市面貌迎来华丽转变。碧波荡漾的浣溪园内,正带着孙女在湖边游玩的市民任建华自豪地说:“现如今,咱辛集处处是风景!”
“阁顶凭栏频送目,高楼错落满城,润泽湖苑百花丛。”在这首由辛集文学爱好者创作的作品里,提到的就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润泽湖公园。公园如镶嵌于城市中的一块碧玉,任历史与光阴沉淀,人文与自然共舞。
围绕“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城市公园体系建设,辛集市建成各类公园、游园77座,新增的口袋公园更是将绿色空间延伸至市民家门口。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努力打造安全、韧性、宜居城市。2025年,辛集市将持续优化城市空间格局,优化城市风貌设计,加快构建环城路,推动南北交通干线向外延伸,形成更加快捷、四通八达的快速路网。打造多形式、多层次、多色彩景观,提升城市生态饱和度。构建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口袋公园有机融合的生态系统,让市民推门见绿、移步入园。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改造17个老旧小区,新建燃气管网25公里,完成30个小区“瓶改管”,新改建9条公共供水管网。投资9.6亿元,对22条城市道路改造提升。全面完成污水处理厂城区配套管网及雨水管网提升工程。建成95座公共充电站、870个充电桩。
文化之变
从匠心传承到非遗创新
近日,辛集市天宫营乡王下村的农民画研创推广中心,十多名村民围坐在一起,提笔勾边、换笔上色,用心绘制身边的生产生活场景。
“辛集农民画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我们村是辛集农民画的主要发源地和主要传承创作基地。”王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大闯说,村里建成农民画研创推广中心后,这里已成为周边乡村文艺爱好者的聚集地,200多位村民拿起画笔,将新时代的农村生活化作一幅幅绚丽的画作。
《大河之北,看辛集》一书详细记录了这一文化现象。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耿占雄定期在此授课,农民画长廊风情街更成为展示乡村文化的重要窗口。这种创新模式,让传统艺术真正“活”在了百姓生活中。
“因商而兴,因皮而盛”——书中这样定义辛集的文化基因。这座千年皮都的匠人们,将皮革技艺发挥到极致。2019年,辛集皮贴画成功入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这座城市再添一张文化名片。
在辛集皮贴画代表性传承人张杰的工作室,从皮毛初加工到成品制作,每一道工序都凝结着世代相传的智慧,展示出令人惊叹的创意巧思。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在这里碰撞融合:材质从废弃皮料到精选羊皮的升级,题材从传统纹样拓宽到现代卡通。如今,这些融合时代气息的作品已远销阿联酋、俄罗斯等国,让世界看见中国非遗的当代魅力。
近年来,辛集市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潜心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工作。当地创建了完备的非遗数据库,对110个市级、6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实施精准保护。
从匠心传承到非遗创新,辛集的文化之变折射出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成功实践。在这里,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鲜活的城市记忆、生动的文化名片、创新的产业资源。正如书中所说:当传统遇见创新,文化就能焕发永恒魅力。
■记者手记
故事中看见辛集之美
7月8日,记者采访《大河之北,看辛集》主创团队,听他们讲述了这本书背后的故事。
如何让读者真正读懂辛集?“用最鲜活、最接地气的语言,像老朋友聊天一样,带读者走街串巷,沉浸式体验。”花山文艺出版社编辑耿凤说,最好的表达方式,就是不摆数据,不讲空话,让辛集“活”在故事里。
这本书以散文游记的笔触,生动刻画辛集产业根基、人文精神与城市品格,兼具学术深度与文化普及性,其立意的初衷,是一部可读可藏的立体地方志。
得知辛集要出版这样一本书,辛集市文联副主席马健第一时间提出自己的建议,“决不能走马观花,要创作出真实又有深度的作品,必须充分了解辛集文化底蕴”。为此,他特意拿出5本自己珍藏已久的书供主创团队参考,包括《辛集市志》《辛集皮毛志》等。
辛集的美在哪儿?为了挖掘这里的城市记忆,主创团队骑上自行车,沿着街道,从特色小吃到皮草手艺,听街边老人讲那些藏在民间的故事。
该书还通过多视角呈现城市全貌,从街巷特写到高空航拍,既有细腻的人文观察,也有壮阔的城市画卷。精心制作的长图与拉页,让读者能更直观地感受辛集的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
用小切口讲故事,才能让历史跃然纸上。
该书用生动细节讲述辛集的历史与文化。通过色彩浓郁的农民画,展现辛集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现代生活的热情;又以皮贴画为引,讲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这些看似微小的切口,却承载着深厚的乡土情与时代记忆,让读者在故事中读懂辛集。
“这本书从发售和开展网络推广以来,我们发现有不少外地游客来到辛集后,专门去寻找和品尝书中介绍的特色美食,还有很多摄影爱好者照着书里的美图来打卡拍照。”《大河之北,看辛集》副主编李秋华高兴地说。
《大河之北,看辛集》的创作,不仅是一部城市影像志,更是一次对辛集历史与未来的深度思考。它让那些被渐渐淡忘的角落重新焕发光彩,为城市留下珍贵的文化财富。
文/本报见习记者 侯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