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丨Z世代为“纸片人”周边氪金真相
创始人
2025-07-24 06:21:55
0

(来源:现代商业银行杂志)

文_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陈耿宣 李珊珊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被看见”的价值感——或许是职场中一次亮眼的表现,或许是朋友圈里一条获得共鸣的动态。对Z世代而言,“纸片人周边”恰是他们安放这种需求的特殊载体。当现实中的身份焦虑与理想自我产生落差时,这些虚拟形象如何成为重构自我价值的桥梁?

心理需求的驱动力:自我实现与内心共鸣

  我们将从心理学视角拆解这一现象的底层逻辑。

  1.身份认同与自我实现

  “纸片人周边”在年轻的Z世代中成为热潮,背后有着深刻的心理动因。首先,这一消费行为与社会认同理论(SocialIdentity Theory)密切相关。社会认同理论指出,个体倾向于通过与特定群体产生认同感,进而确认和维系自我身份。Z世代生长于数字媒体与多样文化交织的时代,社会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他们更迫切地寻求身份的确认与展示途径。“纸片人”作为一种虚拟偶像形象,不仅仅是娱乐符号,更成为年轻人表达自我、展现个性的载体。

  具体而言,年轻人在现实社会中可能面临身份认同的焦虑,如学业压力、职场竞争或家庭期望等,而“纸片人”的存在和消费,使他们能在虚拟与现实之间搭建一个缓冲带,从而实现对自我形象与自我价值的重新建构。例如,购买与特定虚拟偶像相关的商品,意味着购买者在潜意识中与偶像的某些积极特质产生了认同与链接。这种心理投射行为,使得Z世代更愿意通过消费行为实现自我肯定与自我表达。

  进一步从自我概念(Self-concept)来看,“纸片人”消费行为深度嵌入年轻人的自我认知结构中。“自我概念”包含着个体对自身特征、能力及社会角色的认知。“纸片人”常常体现理想化的个性特质,如坚毅、乐观、勇敢或才华横溢,这些特质被年轻人视作自身价值和期待的延伸,消费行为于是变得格外具备心理价值。

  2.拟社会关系与心灵依托

  消费“纸片人”周边的另一个深层心理机制在于拟社会关系(Parasocial Relationship)的形成。拟社会关系是一种单向的、虚拟的情感纽带,指的是个体与媒体中人物(偶像、虚拟角色等)产生的心灵依托关系。Z世代作为网络原住民,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习惯于在虚拟世界建立情感联结与社交互动。这种背景促使他们更容易在心理上与“纸片人”建立一种稳定且真实感较强的心灵依托。

  心理学家霍顿与沃尔(Horton&Wohl)提出的拟社会互动理论认为,这种关系虽然缺乏真实互动,但却能带来心理满足与情感慰藉。Z世代购买“纸片人”周边产品,本质上是在通过物质消费来巩固与维护这种单向的情感联结。例如,偶像生日时购买限定周边,不仅表达了个体的喜爱,更体现出对虚拟人物的一种仪式化的情感投入。

  情感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进一步解释了Z世代这种消费的长期稳定性。人类天生具有建立情感联结的心理需求,这种需求并不会因为关系的虚拟性而减弱。相反,由于虚拟人物的形象经过精心设计,能完美匹配年轻一代的心理需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越现实关系提供的情感支持。因此,“纸片人”能有效满足年轻人的依恋需求,使消费行为呈现出较强的重复性和持续性。

认知偏差与决策心理:Z世代的购买行为分析

  “这个限量款再贵也要拿下!”“已经买了这么多,不集齐整套太可惜了!”——这些消费念头是否曾在你脑海中闪过?商家正是利用认知“天然漏洞”,让人们不知不觉消费。以下解析那些让人“控制不住双手”的心理陷阱。

  1.稀缺效应与FOMO心理(错失恐惧症)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纸片人周边”热销背后还有重要的认知机制,即稀缺效应(Scarcity Effect)。稀缺效应指出,商品的稀缺性越高,个体对该商品的价值认知就越高。企业常常通过限量发售、联名合作等手段人为制造稀缺性,显著提升产品的吸引力。

  在Z世代群体中,这种稀缺性引发的错失恐惧症(Fear of Missing Out,FOMO)表现得尤为明显。他们对于错过热点话题、流行趋势或特定商品所带来的心理不安非常敏感。因此,面对限量的纸片人周边产品,Z世代往往表现出更高的消费积极性。他们不仅仅是在消费商品,更是在消除内心的不安与焦虑,避免因错失而产生心理失落。

  心理学研究发现,社交媒体环境加剧了这种错失恐惧的强度。年轻人在社交平台上分享消费经历,进一步强化了“纸片人周边”的社交属性和稀缺感。当看到身边朋友或网友成功抢购到限量商品时,未购买成功者的焦虑感随之增加,从而进一步推动消费欲望的上升。

  2.沉没成本谬误与持续消费行为

  在经济决策心理学中,沉没成本效应(Sunk Cost Fallacy)同样在“纸片人周边”消费行为中发挥关键作用。沉没成本是指已经发生且无法回收的投入,理性经济学认为这些成本不应影响未来的决策。然而,人类的决策心理却往往受到已经投入的成本影响。

  Z世代对“纸片人”的情感与经济投入,可能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包括过去购买的商品、投入的时间与精力、情感的投入等。这些已投入的沉没成本,会显著提高消费者持续购买更多周边商品的概率。消费者心理学研究指出,这种行为背后的逻辑是避免损失和保护自我认知的正当性。

  例如,当某位Z世代个体在“纸片人”周边产品上投入了大量金钱后,即便后续产品价格较高或者个人并非真正需要,他们仍倾向继续购买,以心理上“证明”之前的投入是合理且有价值的。这种心理闭环机制,强化了消费行为的长期性与习惯性。

  此外,心理学中的闭合性心理(Closure Principle)也强化了沉没成本效应的作用。闭合性心理意味着人类倾向于寻求认知或行为上的完整性。当Z世代的消费者在追求“纸片人周边”的过程中,体验到购买、收藏、展示这一完整闭环时,内心的满足感会促使他们不断重复消费行为,以维持心理上的闭合感和完整性。

产业链与消费行为的互动关系

  从虚拟IP到实体周边,从“为爱发电”到“氪金狂欢”,这背后不仅是年轻人的情感冲动,更是一条精密运转的商业链条。当企业精准捕捉到Z世代的心理需求,如何通过商业模式设计让“纸片人经济”成为万亿市场?

  1.注意力经济与粉丝经济

  “纸片人”周边市场的繁荣不仅源自心理机制,也与“注意力经济”密切相关。在注意力经济时代,信息爆炸式增长,人的注意力资源成为稀缺商品。尤其是Z世代,他们成长于互联网环境,善于在数字媒介间迅速切换,注意力短暂但高效聚焦。企业和品牌通过各种社交媒体、直播平台与短视频平台,精准捕捉他们的目光,形成高效且具有黏性的注意力流动链条。

  “纸片人”周边市场所依托的正是这种精准化的注意力争夺策略。一旦一个虚拟IP形象获得了Z世代的注意,粉丝群便迅速集聚,从而形成强大的“粉丝经济”。在此经济模式下,消费主体由单纯的购买者变成主动的参与者。他们在购买商品的同时,也自觉或不自觉地承担了推广者与品牌建设者的角色。换句话说,Z世代的每一次购买行为,既是对虚拟形象的喜爱表达,又构成了注意力资源的再生产和再传播。

  例如,系列热门游戏限量版周边商品、线上线下联动活动则进一步提高用户的参与感与沉浸感,形成闭环的注意力循环。这种策略不仅促使粉丝产生重复购买,也让“纸片人”周边商品具备了持久的市场竞争力。

  2.IP经济与消费升级

  “纸片人”周边消费繁荣的另一重要推动因素则是IP经济的兴起与成熟。所谓IP经济,即企业利用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独特性,通过授权、跨界联名与衍生产品开发等形式,最大程度挖掘并扩大IP的商业价值。近年来,IP经济的崛起催生了丰富多样的周边产品,其定价策略体现出明显的消费升级趋势。

  IP经济下,“纸片人”的商业价值被极大放大与延伸。消费者购买的不再是单纯的产品功能,而是IP所代表的文化、故事、价值观和身份认同。这种附加价值直接提高了消费者的支付意愿,也使商品的定价空间大大扩展。经济学中的“信号理论”恰好可以解释这一现象——消费者愿意高价购买商品,本质上是在向外界传递自身的文化品味、身份认同以及群体归属感。

  此外,IP经济在推动消费升级的同时,也强化了炫耀性消费(Conspicuous Consumption)的特征。“纸片人”周边商品往往设计精美、包装独特,且常以限量或珍藏版形式面世。这种市场策略无形中提高了商品的社会比较价值,促使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昂贵且具有展示价值的商品,以此彰显个人独特性与社交身份。

  例如,以迪士尼、漫威为代表的国际IP,其相关周边商品的价格远超普通同类产品,但仍受到年轻人的追捧,便是这种心理与经济机制的最佳佐证。而在国内,以bilibili为代表的平台同样利用独特的文化IP构建起自己的周边生态链,成功实现了对Z世代消费市场的精准掌控与深度开发。

Z世代的消费特征

  “买周边不是乱花钱,是我的生活态度!”——当Z世代这样解释自己的消费行为时,他们究竟在表达什么?在社交媒体与亚文化交织的环境中,这代人的消费观念早已超越“生存需求”,成为自我表达的重要语言。

  1.消费社会化与个性化表达

  从社会学视角看,Z世代的消费行为体现了明显的消费社会化特征。消费社会化理论指出,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学会消费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并通过消费表达自我、塑造自我。与以往世代相比,Z世代更倾向于将消费视为个性表达的重要途径。他们所购买的不仅是商品,更是自我认知、审美倾向和价值观念的外化体现。

  因此,“纸片人”周边成为Z世代消费社会化的理想载体。虚拟IP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设定与价值取向,能够帮助年轻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找到与自身契合的文化符号,以便更好地表达自我。比如,喜欢某个虚拟人物意味着认同他/她所代表的某种性格特质或人生哲学,这种认同最终转化为具体的消费行动,从而形成个人独特的消费标签。

  2.亚文化身份与群体归属感

  除了个性表达,亚文化身份的认同与群体归属感也是Z世代大量购买“纸片人”周边的重要原因之一。亚文化理论指出,主流文化之外存在着大量由特定价值观、兴趣爱好与审美趣味组成的亚文化群体。对于Z世代而言,虚拟IP周边消费恰恰成为他们进入特定社群、获得归属感的重要渠道。

  在微博、B站、Discord等社交平台,围绕特定虚拟人物形成的社区和圈子比比皆是。这些线上社群不仅是交流场所,更形成了集体消费的阵地。通过购买与分享“纸片人”周边产品,年轻人强化了自己在群体中的认同感与地位。同时,这种社群认同也激发了更高频率、更大规模的消费行  动,构成了强大的经济推动力。

  以年轻人热衷的“手办圈”为例,拥有稀缺、高端、珍藏版的“纸片人”手办产品,能迅速提高社交媒体上的社交资本与认同感。社群中的成员甚至以藏品规模、收藏质量与稀有度作为衡量成员身份地位的隐性标准,从而进一步推动消费行为不断升级。

  或许,“纸片人”周边消费热潮背后的种种因素,正预示着一个全新的消费时代与社会文化的转型。而在这个转型的时代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Z世代的消费选择,更是他们对于自我与世界的一种崭新诠释与探索。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芯片ETF基金(159599)... 7月25日,截止午间收盘,芯片ETF基金(159599)跌0.27%,报1.484元,成交额1107...
红利低波ETF泰康(56015... 7月25日,截止午间收盘,红利低波ETF泰康(560150)跌0.33%,报1.195元,成交额72...
A500ETF永赢(15938... 7月25日,截止午间收盘,A500ETF永赢(159386)跌0.28%,报1.076元,成交额24...
油气ETF博时(561760)... 7月25日,截止午间收盘,油气ETF博时(561760)跌0.10%,报0.975元,成交额371....
科创板新能源ETF(58896... 7月25日,截止午间收盘,科创板新能源ETF(588960)跌0.83%,报1.073元,成交额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