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沈阳日报)
转自:沈阳日报
7月22日清晨,“90后”的纪宁迈着轻盈的脚步,行走在浑南区浑河站东街道首创国际社区的居民小区。只见她手里攥着一张被翻看得有点卷边的便笺纸,上面用红笔圈画的几户居民家的门牌号格外醒目——这是她前一天晚上整理民情日记时特意标注的“今日必访清单”——人们亲切地称之为“暖心地图”。
五年来,这张“暖心地图”不断更新,可纪宁心系居民冷暖的脚步从未停歇。发生在这位“90后”社区党委书记身上的暖心故事,也在居民的讲述中变得越发清晰、感人。
楼道里的“暖心闹钟”
“丫头来啦!”居住在首创国际城C7三楼的李奶奶轻轻将门拉开一条缝,生怕吵醒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伴。进门后,纪宁和社区网格员熟练地直奔厨房,用手轻旋炉具燃气阀门,直到听见“咔嗒”的响声:“奶奶,这个位置才是真正关闭。”随后,又仰头检查报警器……这样的“安全巡检”,她在辖区独居老人家中重复了上千次。这样的徒步走访,她坚持了整整五年。
放学后的“第二课堂”
每周四下午6点,首创国际社区活动室的笑声准时响起。“书记阿姨,今天我的毛笔字被老师表扬啦!”读一年级的小宇举着作业本冲了进来——这里是纪宁专门为社区内的孩子们打造的“青少年陪伴课堂”,书法、绘画、自习……纪书记和热心志愿者变身校外辅导员。一个半小时的“第二课堂”,成了孩子增长知识的好去处。
舌尖上的“幸福纽带”
“超市的菜,哪有老家种的香?”入户走访中,李奶奶的随口一句话让纪宁上了心。她联系了全国文明村镇东沟村,第一场“绿色农产品进社区”活动于近日火热开场。清晨现掰的玉米、现摘的黄瓜、带着露水的西红柿应有尽有。居民们称赞说:“这玉米的清香味儿,简直是甜到心坎里了!”纪宁还以此延伸出“厨艺课堂”,让辖区居民的厨房弥漫着健康味儿。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小纪书记,我家水管漏了!”“丫头,能教教我怎么用手机缴费吗?”面对居民的“微需求”,纪宁贴出志愿者招募启事。起初只有3名老党员响应的“首创平安”志愿服务队,如今已发展壮大到237人,平安巡逻、日常维修、义务理发、邻里守望等16个志愿服务项目惠及整个社区。2024年,这支队伍的“志愿积分制”被评为“沈阳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十佳案例”。
青春里的“真情告白”
2025蛇年社区新春联欢会上,居民们自编自演了一个小品,讲的是纪宁工作的故事。她站在台下,看着那一张张熟悉的笑脸,听着那一阵阵热烈的掌声,自己刚上任时被质疑“年纪太小镇不住场儿”的过往在此刻冰释。
在纪宁的办公桌上,记者看到一张略微泛黄的照片:刚入职时的纪宁站在社区大门前,眼神青涩却透着坚定。五年来,她的民情日记写满了9大本,手机通讯录里存着1759位居民的电话号码。纪宁说,居民平常的琐事,在她眼里都是值得用心做好的大事。
本报特约记者 吕良德
通讯员 刘湘超
上一篇:刮起东北小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