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书城》2025年7月号,月刊
《资本论》作为马克思倾毕生精力创作的划时代巨著,在我国的译介和传播已有120余年的历史。这部巨著自1899年2月首次出现在中国以来,中国学者以各种方式进行了引介、翻译和传播,直至1938年,郭大力、王亚楠首度将其全文翻译为中文出版。最新一期《书城》杂志刊文,讲述《资本论》首个中文全译本前前后后的故事。
郭大力(1905年—1976年),经济学家、教育家、翻译家,1923年考入厦门大学化学系。1924年厦门大学爆发学潮,大一学生郭大力随330余名师生脱离厦门大学,转入上海大夏大学哲学系就读。大夏大学由同盟会元老、贵州人王伯群资助创办,马君武被推选为首任校长,从日本留学归来的郭沫若在校教授“文学概论”和“诗歌”等课程,李石岑教授主讲“人生哲学”“哲学”“哲学趋势”等课程。文章写道,马君武、郭沫若、李石岑三人是大夏大学介绍、讲授《资本论》的第一代学人,在这三位先生的直接影响和指导下,郭大力有意翻译《资本论》。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失败,同年大学毕业的郭大力深感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他立志全文翻译《资本论》。其间,他结识了大革命失败后流落到杭州的王亚南,两人志同道合,决定联手翻译。几经坎坷,《资本论》首个中文全译本在上海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旋即在中国大地引爆了一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风潮。
《资本论》的出版,深受文化界、学术界的欢迎,不少社会著名人士如宋庆龄、冯玉祥、邵力子等都订购,校长王伯群在贵阳专门订购一部,以示支持。后来,该版本多次重印,据不完全统计,前后共重印六七次,发行总量达三万多部,在国内得到了比较广泛的传播。
(《讲述《资本论》首个中文全译本的前前后后》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