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石河子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师生在五师八十六团开展野外调查。今年,石河子大学共组建355支团队赴兵团各师市以及自治区各地州市,围绕爱国主义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振兴等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秦桂连 摄
本报乌鲁木齐讯(全媒体记者 张雪凝) 7月15日至16日,塔里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红色志愿服务宣讲团走进十四师四十七团昆仑社区,开展“践行胡杨精神,传承老兵精神”系列宣讲活动,以生动的故事、鲜活的案例、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的话语,引导职工群众传承弘扬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
互动式宣讲、科学知识普及、沉浸式非遗文化体验……今年暑期,塔里木大学共动员10747名学生、1040名教师,组成559支社会实践团队,围绕科技支农、乡村振兴、卫国戍边兵团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宣讲、教育关爱等主题,广泛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们在实践中成长成才,以实际行动诠释青春价值。
近年来,兵团坚持把实践育人作为落实“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重要抓手,以人才培养、服务社会、青年成长为导向,依托“三下乡”社会实践、“返家乡”社会实践、社区实践等载体,推动高校社会实践与思想引领、专业学习、职业规划、社会服务深度融合,逐步构建起常态化、体系化、长效化的实践育人工作新格局。过去5年,兵团共组织6072支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基层,累计服务职工群众65.94万人次,实现了学生成长成才和服务地方发展“双赢”。
为引领广大青年学子在中国式现代化兵团实践中贡献青春力量,兵团团委联合各高校不断优化社会实践组织管理模式,按照“按需设项、据项组团、精准对接、共同受益”原则,发挥师生专业优势,聚焦更好履行兵团职责使命开展基层需求调研,围绕理论学习宣传、爱国主义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服务基层职工群众、增进民族团结6个方面拓展社会实践活动功能,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年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兵团各高校立足“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实践育人目标,建立健全社会实践组织领导机制和责任落实机制,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特点,分层分类科学制定社会实践方案,推动学校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全方位贯通;搭建多层式导师梯队,吸纳各专业学科教师参与指导,为实践团队选题、立项、实践、总结全过程精准匹配导师,形成党委领导、师生主体、多方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
“我们将积极开展全国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和‘卫国戍边兵团行’兵团专项活动,做好经验总结,持续探索实践育人新模式,进一步增强实践育人成效,为青年成长成才筑梦搭台,助力兵团青年在新时代建功立业。”兵团团委书记马智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