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工人日报)
支持残疾人就业并非单向度的帮扶,而是残疾人不断表达新需求、新期待,各方与其对话对接,帮助其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分享者的一场双向奔赴。
“十四五”期间,中国每年新增城乡残疾人就业均稳定在40万人以上,残疾人就业率提升了近5个百分点;就业更稳定、收入更高的按比例就业残疾人人数增长超20%,接受职业培训的残疾人超过217万人次……在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残联公布的数据显示,过去五年,我国残疾人就业更加充分,就业质量持续向好。
促进残疾人就业事关民生福祉、公平正义。对残疾人而言,就业不仅是自食其力的前提,更是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和梦想的重要途径,会增强其个人自信心,还会帮助其重拾对生活的掌控感,让其获得比物质收入更宝贵的精神愉悦。对社会来说,让更多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残疾人实现平等就业,保障其劳动权益,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在产业迭代的背景下,这也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课题。
五年来残疾人就业领域的成绩,折射出方方面面为推进残疾人就业所做的诸多努力。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和法律法规,为残疾人就业提供坚实保障,通过探索实施政府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安置残疾人就业、扶持残疾人就业创业等多种方式,残疾人就业比例稳步提升。与此同时,多地因地制宜,创新残疾人就业模式,不断提升就业帮扶的精准性可及性,比如,定期举办残疾人专场招聘会,实行“云面试”,设置数据标注、手工艺品代工等灵活岗位,通过电商培训赋能残疾人居家创业等。
5年来残疾人就业领域的成绩,见证着我国着力解决残疾人急难愁盼,从“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思路转变。“十四五”期间,残疾人职业技能提升被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不仅相关技能培训的精准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加强,而且通过举办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等,实现“以赛促训、以赛提能”,助力残疾人以一技之长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相关方面还通过发布残疾人就业权益保障方面的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曝光用人单位以挂靠、“租用”残疾人证的方式与残疾人建立不真实的劳动关系等不良现象,全方位保障残疾人就业权益,引导全社会关心支持残疾人就业。
当前,我国残疾人就业仍面临一些挑战,针对残疾人就业难、就业不稳定、就业质量总体不高等问题,有关方面正在持续发力。就在前几日,《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即第二期三年行动)发布,核心就是把“大水漫灌”变成“精准滴灌”,更加关注残疾人就业适不适合、稳不稳定的问题,其中为农村残疾人、残疾高校毕业生、孤独症患者等群体提供集中精准就业对接与帮扶,发展“互联网+”残疾人居家就业模式等。
一批残疾人技术能手在国内外技能大赛中取得好成绩,“美丽工坊”中国残疾妇女文创作品精彩亮相巴黎残奥会和纽约联合国总部……残疾人通过就业发光出彩、实现自身价值的生动故事正在不断上演。现实中,从聋哑人快递员到由残疾人开设和服务的咖啡店,这些残疾人参与劳动、融入社会的身影也在提示人们,用一颗平常心来看待、接受残障人士提供的服务,对他们多些包容与鼓励。
支持残疾人就业并非单向度的帮扶,而是残疾人不断表达新需求、新期待,各方与其对话对接,帮助其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分享者的一场双向奔赴。进一步提升残疾人的就业质量、就业体验,让他们的人生从“不可能”到“不设限”——这是推动残疾人就业工作的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