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网 如今的中交服务,已经成为了中交地产的“嫡长子”。
自2022年底成立以来,中交服务可谓来势凶猛,时常能在市场上见到身影,营收规模也在短短三年间攀上7亿,增长幅度按翻倍计算。
背靠中交集团,也意味着中交服务的成长路径与集团布局动作会有一定重合之处。尽管行业还处在强调独立性的阶段,但“自带资源”对物企而言依旧是不小的优势。
近期,中交服务发布动态,宣布相继取得中交未来科创城多个地块的物业服务项目。
物聊社了解到,中交未来科创城是雄安新区首批市场化项目之一,总占地面积约881亩,建筑面积约140万平方米。
中交未来科创城由中交集团投资172亿元开发,项目于2020年12月启动建设,定位为“全球一流、站城一体、产城融合的示范性产业新城”,核心功能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
背靠中交集团,中交服务能够接下这项包含多个地块的“大单”亦是情理之中。成立之初,中交服务在中交集团内的定位便是“中交集团房地产全产业链条”其中一个环节。
前端建设时,中交集团便已联动旗下超30家企业覆盖了项目交通基建、地下管廊、金融投资等领域;来到后端运营环节,引入自家物业平台负责长期收益业务更是顺理成章之举。
作为用地面积将近60万平方米的超级大城,中交未来科创城分为7个标段进行建设,截至2023年8月整个项目施工完成度已来到50%。
也是自2023年起,中交服务便跟随着交付进度先后进驻雄安新区中交·启园项目、中交未来科创城智慧之芯项目和综合开发项目住宅地块前期物业项目。
据介绍,此次拿下的多宗地块加上此前进驻的多个住宅及商写项目,截至目前,中交服务在“雄安副本”中掌握在手的物业管理面积已近190万平方米。
雄安新区只是中交服务成长的缩影,得益于母公司超强“投喂”,被富养的中交服务总在管规模比起成立初期亦是翻了一番。
根据中交地产年报,中交服务于2024年末录得在管面积6265万平方米,仅全年新拓面积便有1293万平方米。
2022年12月重组成立时,中交服务在管面积约为3200万平方米,经历两年发展,在管规模已经实现跃升。
如果说不愁业务来源的中交服务在过去最大的阶段性目标,是在物业股估值普遍偏低、标准越加严苛的时段实现上市,被中交地产收购之后,这项目标也已宣告完成。
2024年9月,中交地产提出拟以现金方式收购兄弟公司中交服务100%股权,两个月后便与中交集团及下属子公司中交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中交一公局集团有限公司及中交投资有限公司达成协议,收购金额约为7亿元。
随后一切都像是按下了加速键,中交地产赶在12月27日宣布完成对中交服务的收购。尽管并非单独拆分进行上市,但中交服务被正式纳入中交地产之后,也算曲线达成目标。
但“借壳上市”并不是终点,中交地产“退房”剥离地产业务之后,“保壳”成为最紧急的任务。
作为中交地产目前最重要的资产,中交服务还需要更快速高效的增长,才能真正在上市平台中站稳脚跟。
根据中交地产2024年年度报告,上市公司截至期末净亏损约为51.79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的净资产为-35.79亿元。
而中交地产已在4月16日开始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公司股票简称亦变更为“*ST中地”。按照净资产指标,若中交地产于2026年会计年度经审计的期末净资产仍为负值,则会被强制退市。
比起失去上市平台,收购中交服务从而实现向物业管理等轻资产领域转型,成为中交地产“保壳”的开源第一步。
收购公告显示,中交服务截至2024年6月30日总资产约7.54亿元,净资产约2.69亿元。
在中交服务成功纳入上市平台之后,若中交地产能在年内完成房地产开发业务相关资产及负债的转让,“保壳”或许没有太大压力。
从今年1月21日算起,中交地产宣布“退房”已经过了半年,最新进度显示,中交地产就资产重组一事收到深交所问询函,目前正在组织回复和更新相关文件。
另外,虽然完成了对中交服务的收购,中交地产还签署了一份业绩对赌协议。
中交地产承诺,在2025年-2027年三个会计年度期间,中交服务实现净利润合计不低于2.31亿元,并承诺对未达到承诺净利润数额的部分向出售方进行补偿。
根据协议,中交服务在接下来的三年内,每年需要实现的净利润金额不低于7700万元。
若参考2023年6952.27万元的净利润基础,中交服务在2024年需要取得约11%的增幅,并且保持接下来三年不出现负增长情况,才能完成这一对赌。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