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最多只能生长到70克重的金黄色小鱼,会成为贵州稻田养鱼的“黄金鱼”么?
在黔东南州台江县的稻田里,曾濒临消失的金背鲫正摆尾欢游。
记者来到金背鲫的养殖基地里,能清晰地听到潺潺的流水声,这是为了模拟它们原生的稻田水流,营造最适宜的生存环境。每一亩稻田旁边都建立了一个像这样的帆布池,池里会养殖密度更高的金背鲫,排出去的粪便用来供养水稻,让水稻长得更好,实现了“鱼养稻、稻净水”的绿色循环。
作为贵州特有的珍稀鲫鱼品种,金背鲫以独特的金黄色泽和优良品质著称。这种小型鱼类生长缓慢,成年个体最重仅70克,体长不超过170毫米,对生存环境要求较高,被誉为稻鱼共生文化的“活化石”。此前,由于人工繁育技术长期未能突破,野生种群一度濒临消失。
2022年以来,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联合多家机构,攻克亲本培育、人工繁殖和运输保活三大技术难关,并创新推广“设施+稻田”的养殖模式,让亩产较传统养殖提升10倍。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有一个很大的难点,这条鱼它是全雌的,生殖方式不需要爸爸,在繁殖过程中就形成了一个瓶颈问题。我们在繁殖季节把金背鲫跟鲤鱼的雄鱼放在一起,人工催产的情况下确实产卵了,成功获得了小鱼苗。”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张显波告诉记者。
台江县排羊乡屯上村贵州年年有余渔业有限公司养殖基地负责人陈礼台江县排羊乡屯上村贵州年年有余渔业有限公司养殖基地负责人陈礼告诉记者:“这个养殖点总占地面积是100亩,做了35个帆布池,严格按照一亩田利用10%来建设帆布池做高密度养殖,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两用,既能养鱼又能养稻。”
“台江县目前的稻田养育大约8万吨左右,养殖模式就是现在的辅助设施的种养模式。我们一直在推动订单式农业,老百姓养出来了、龙头企业就带动销售出去,转化成商品利润,带动农民一两千户增收。”台江县农业农村局畜牧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张昌帮说。
当地稻花鱼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下游餐饮店的繁荣,各餐饮店纷纷推出以金背鲫为特色的菜品。“我们专门研发了这道菜,做了几次、烹饪了其他口味,综合当地人口味习惯,煎过之后就烧成白汤,很受客人的青睐。”当地某鱼庄老板吴小培说。
今年省委一号文件指出,要强化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品种研发推广一体化。经过持续攻关,科研团队已建立起完整的金背鲫繁育体系,并着力培育适合稻田养殖、生长快速且具有高辨识度的新品种,持续推动产业升级。
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张显波“现在全国的稻鱼面积是4000多万亩,全省稻鱼的面积接近300万亩,全国排名第六。全国市场上有很多好品种的鲫鱼,但都是以生长优势来作为选育,我们的金背鲫就不一样,它相反生长没那么快,但是品质特别高,我们想打造一款土鲫鱼应对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市场。”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张显波说。
一审:洪英杰
二审:李 佳
三审:李铁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