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13年破解卫星成像变形难题,给太空“千里眼”戴上“矫正镜”
创始人
2025-07-23 22:07:23
0

王冠玉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孙海华

在四川泸定地震后厚重的云层之上,一颗名为“巢湖一号”的中国卫星悄然调整姿态,向震区投射出无形的雷达波束。很快,一组清晰的地表影像被成功回传,为抢险救灾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云下之眼”。

记者日前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悉,支撑这颗卫星稳定成像的核心技术之一,源自该校雷达信号处理全国重点实验室孙光才教授团队提出的“星载SAR多域仿射尺度变换成像理论”。

这一创新成果,突破了传统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成像的理论桎梏,显著提升了我国对地观测的能力。

三代人的“荒原拓路”

SAR(合成孔径雷达)被誉为能穿透云雨、无视昼夜的“天眼”。然而,当人类对卫星观测提出更高要求——追求更高的分辨率,或是将卫星部署到数万公里高的轨道实现超大幅宽观测时,传统的成像理论便捉襟见肘。

“传统的星载SAR成像,基于雷达直线飞行和地表平坦的理想假设。”孙光才解释,这就好比用一套固定参数的眼镜看世界。当卫星轨道显著弯曲、地表呈现明显的球面曲率,或者雷达信号带宽极大时,这套“眼镜”就失效了。失效的后果是图像出现模糊、扭曲、重影,边缘区域尤其严重,如同近视散光者眼中的世界。

孙光才(前排右三)和团队合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供图

据了解,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火种,早在30年前由保铮院士点燃。上世纪90年代,这位中国雷达泰斗力排众议,在西电开辟SAR研究方向。“当时连实验设备都没有,保先生带着我们推公式、建模型,就像在荒原上凿井。”邢孟道教授回忆。

2000年,邢孟道继承衣钵创建SAR团队时,国内星载领域仍属空白。正是这种“荒原拓路”的精神,为孙光才埋下火种。2007年,孙光才师从邢孟道攻读博士。在一次关于相对论的研讨中,孙光才突发奇想:“电磁波与卫星运动的时空耦合,是否正是突破‘一步一停’模型和窄带信号假设的关键?”这个大胆的设想,最终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核心课题。

给卫星装上“高清矫正镜”

破壁的征程,始于最基础的理论重构。团队直面轨道弯曲的复杂几何现实,一砖一瓦地构建起能够精确刻画高轨卫星复杂运动与地球真实形态的三维模型,为超大幅宽成像奠定了坚实的几何基础,解开了导致图像畸变的第一重枷锁。

更大的挑战,在于信号的“心跳”。超高分辨率意味着巨大的信号带宽,高速运动的卫星平台则让信号收发的过程充满动态变化。孙光才团队深入剖析了卫星连续高速飞行与大带宽信号传播之间精密的时空耦合关系,精准刻画了由此产生的强非线性信号调制特性,为卫星的“听觉”系统绘制了最精密的声谱图,解锁了超高分辨率成像奥秘的第二把钥匙。

超高分辨率卫星示意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供图

模型精确了,调制特性清晰了,最终需要强大的“大脑”来处理这一切。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多域仿射尺度变换”这一核心理论,并据此发明了全新的成像处理方法。

这套方法如同“高清矫正镜”,能够将因复杂运动和地形导致的“散焦”信号,在整个观测场景内统一、精确地“聚焦”还原,使图像的边缘与中心同样清晰锐利,彻底解决了困扰已久的“近视散光”难题。

这套理论体系,被同行专家评价为“显著提升了我国星载SAR成像处理能力,为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建设提供了关键核心技术支撑”。

在轨调试的“生死时速”

理论的突破,最终需要在浩瀚星空中接受检验。2020年底,一个紧急任务压向团队——某关键型号卫星即将发射,团队研发的新理论正好可以在其上得到验证。时间紧急,而对团队来说,接下来的日子却如同在黑暗中摸索。

机载超高分辨率试验图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供图

最初两周,调试进展极其艰难。传统方法完全失效,新方法的参数调整如同大海捞针。时间一天天过去,屏幕上依然只有雪花般的噪点。巨大的压力下,多家团队陆续选择放弃撤离。空旷的机房,只剩下孙光才和跟随他的博士生,以及合作单位的少数坚守者。“那种绝望感,至今难忘。”孙光才说。

然而,西电雷达人骨子里的坚韧正是在此时迸发。机房做战场,数据流当冲锋号。他们抓住每天允许调试的短暂窗口,争分夺秒地分析、推演、仿真。饿了啃口面包,困了在椅子上眯一会儿。

转机出现在第三周。经过无数次失败和微调,屏幕上终于跳出了期待已久的图像轮廓。随着参数进一步优化,影像越来越清晰,细节纤毫毕现!这标志着团队的理论和技术经受住了最严苛的在轨验证,达到了国际公开报道的SAR卫星最高分辨率水平,性能显著超越国际同类。

孙光才团队的理论突破,迅速转化为服务国计民生的现实力量,成为穿透灾难阴霾的“千里眼”。

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甘孜泸定县发生6.8级强震,震区山体崩塌滑坡严重,且被厚厚的云层笼罩,光学卫星束手无策。关键时刻,搭载了孙光才团队核心成像处理技术的“巢湖一号”和“海丝一号”SAR卫星临危受命。

它们凭借强大的穿透云层能力,在短时间内成功获取了高质量的震区雷达影像。这些宝贵的数据被第一时间提供给应急部国家减灾中心、中国地震局应急搜救中心、水利部防汛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等多家单位,为研判灾情、评估次生灾害风险和指导救援提供了关键的信息支撑。

类似的场景,在2023年土耳其强震后再次上演。在余震不断、灾情不明的危急时刻,“巢湖一号”卫星再次紧急成像,快速获取了震中周边区域的雷达遥感影像,为国际救援提供了来自中国卫星的清晰“图景”。

这穿透云雾的“千里眼”,在关键时刻守护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展现了中国科技的温度与担当。项目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多个国产星载SAR系统,持续服务于国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海洋观测等多个领域。

在攻坚克难中培育英才

一项持续10余载、攻克世界级难题的研究,离不开一支甘坐冷板凳、敢啃硬骨头的科研团队,更离不开人才的接续培养。

博士生兰朋伟的成长轨迹便是生动注脚。在参与某重要机载SAR项目的联试联调中,成像结果出现了难以解释的系统性偏移。项目节点迫近,压力巨大。孙光才带领兰朋伟等团队成员,一头扎进海量的数据中。连续数日,他们日夜鏖战,机房里的灯光常常亮至凌晨。理论推导、仿真验证、反复比对……最终,他们敏锐地锁定了一个被所有人忽视的环节——雷达系统在记录高速连续脉冲时,存在微小的数据间隙未被正确处理。这个“非专业”的细微瑕疵,正是导致成像偏移的“元凶”。

在导师指导下,兰朋伟不仅用严谨的数学推导证明了问题根源,还通过仿真复现了故障现象,为系统改进提供了无可辩驳的依据。这场硬仗,让兰朋伟深刻领悟了孙光才常说的那句话:“顶尖的工程创新,往往诞生于解决那些最棘手的、看似‘非专业’的实际难题。”这种直面挑战、抽丝剥茧、用理论照亮实践迷雾的能力,正是团队赋予学生的宝贵财富。

像兰朋伟一样,在“真刀真枪”的重大项目实战中成长起来的青年才俊,在孙光才团队中并非个例。他们从解决一个个具体工程难题中锤炼真本领、涵养大情怀,如今,一批批优秀毕业生奔赴国家重点领域的科研一线,成为支撑中国雷达事业薪火相传的新锐力量。

站在新的起点,孙光才团队正致力于将星载SAR成像技术推向新的高度,探索三维成像等更丰富的信息获取手段,并积极研究如何与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卫星对地观测的智能化水平和信息提取效率。

未来,这双穿透云层的“千里眼”,将继续在浩瀚星河中追寻更清晰、更立体、更智能的答案,为认识这颗蓝色星球、守护人类家园,贡献永不疲倦的中国智慧。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好一场漂亮的“奇袭”!(铭记历... (来源:党史网)转自:党史网今日北京德胜门,路网交错,四通八达。资料图片德胜门,是北京内城九门之一。...
华扬联众涨2.23%,成交额1... 7月24日,华扬联众(维权)盘中上涨2.23%,截至09:55,报12.39元/股,成交1869.0...
宋城演艺涨2.09%,成交额1... 7月24日,宋城演艺盘中上涨2.09%,截至09:55,报8.80元/股,成交1.10亿元,换手率0...
飞龙股份涨2.05%,成交额7... 7月24日,飞龙股份盘中上涨2.05%,截至10:04,报15.93元/股,成交7841.30万元,...
正弦电气涨2.02%,成交额1... 7月24日,正弦电气盘中上涨2.02%,截至09:55,报24.25元/股,成交1225.7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