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樊邦平
近日,有媒体报道,四川遂宁公职人员孙先生利用业余时间送外卖,日赚百余元,他本人也非常享受这种充分利用时间,凭劳动赚钱,不浪费人生的过程。
孙先生的行为有政策依据,也得到了单位的批准,针对这一现象,不少网友给予了赞赏,但也有不少网友提出了担忧。大家担心,这会背离公职人员为人民服务的初衷,担心更多的孙先生会挤占普通人的就业空间,对此,我也想谈谈自己的观点。
首先,我们应当为孙先生的行为鼓掌。孙先生送外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公职人员最真实的一面——他们不是大家刻板认为的“铁饭碗”、衣食无忧,从社会职业分工的角度看,他们和你我一样都是为生活奔波的普通人。这个故事,也是打破社会刻板印象的最好契机。公职人员也是血肉之躯,是孩子的父母,是家庭的支柱。面对养家糊口,改善家庭生活,实现自身价值的压力,他们没有躺在编制上“等靠要”,而是在符合规矩前提下主动出击创造价值。八小时之外继续奔跑的他们,不是贪心,而是担当。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今天,这种“不躺平、不认命”的劲头,恰是我们最需要的光亮。
作为一名时政记者,我在日常工作中也常接触到很多公职人员,他们是常常被社会刻板印象和“有色”眼镜所困扰的群体。因为我所看到的公职岗位,不是什么“神仙工作”,基层公务员可能要顶着烈日走访贫困户,窗口工作人员每天要处理上百件群众诉求,社区工作者疫情期间曾连续数月无休,他们同样面临着工作压力、考核指标和生活重担。甚至很多公职人员常常加班到半夜,连做一份兼职的时间也没有。孙先生的选择恰是对“公职人员收入高、地位高、工作闲”偏见的最好反驳。
但的确,掌声中也该有思考。部分网友的担忧并非全无道理——人民公仆的初心不能因兼职而褪色。我们乐见孙先生在送外卖时收获充实,更期待他在办公桌前为民解忧时眼中有光。我们的单位要加强引导和管理,点燃他们“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之火,确保大家不因“副”废“主”,影响本职工作。同时,我们更要引导鼓励,推动公职人员树立远大理想信念,做精做强本职工作,实实在在地为人民服好务。
生活不易,奋斗者永远值得温柔以待。当我们看见公职人员下班后送外卖、开网约车的身影时,请少一分质疑,多一分理解。但公职人员也应记住:群众对你们最大的期待,是在为民服务的岗位上绽放出比兼职时更耀眼的光芒。
凡人樊语,平凡人的世界“观”,我们下期见。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