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千龙网)
“养生黑山谷,品味黑山红。”在重庆机场,滚动播放的广告吸引着往来游客。当地不少商场的货架上,包装精美的“黑山红”茶叶成为热门伴手礼。这个上市仅数年的新品,如今已远销浙江、上海、广东等地,年销量突破10吨,年产值超400万元。与其共同崛起的“滴翠剑名”“定青茶叶”等本土品牌,正改写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茶叶“多而不精”的历史。
这场产业变革,离不开一支科技特派员团队驻扎茶山10余年的坚守。他们“点对点、山对山”为万盛茶叶品牌化、标准化提供技术支持,以科技助力万盛茶产业转型发展。
“点对点”深度帮扶
万盛种茶史可溯至明清,2000年,茶产业被列为万盛农业龙头产业。依托1.75万亩茶园、800吨年产量、8000万元年产值,万盛形成以青年镇、关坝镇、丛林镇为核心的茶产业带。然而,规模扩张并未带来品牌溢价。“花果香红茶受市场青睐,却难以稳定量产。”一位茶企负责人坦言,“加工靠经验、缺标准,导致品质波动、品牌难立。”
市级科技特派员团队的进驻改变了这一状况。这支由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高级农艺师、科技特派员贺鼎领衔的队伍,摒弃“来一趟讲一课”的常规模式,选择“点对点、山对山”的深度帮扶。10余年间,他们的足迹遍布万盛各大茶园,从种植管护到加工工艺改进,开启全产业链技术革新。
在南桐镇,王定兴经营的定青生态茶园致力于守护祖辈的生态种茶法。自2015年返乡创业,他坚持人工除草、施用有机肥,但在科技特派员介入前,茶产量始终不稳。“现在茶园实行科学修剪、测土施肥,生态底色没丢,效益也提上来了。”王定兴说。这种转变源于科技特派员制定的科学方案。
在青年镇夏房茶园,科学修剪方法得到进一步验证。“采用‘蓄梢留养’技术后,春茶提前一周开采,芽头壮实、香气更足。”茶园负责人夏光云说,如今茶园年产干茶5000斤,其中明前独芽300余斤,年总产值突破60万元。
“蓄梢留养”技术是贺鼎团队重点推广的技术,通过在春茶采收后提前修剪、蓄养新梢,实现次年春芽早发率和单芽产量双提升。数据显示,采用这一技术后,春茶萌发提早7—10天,单芽产量增长20%—40%,茶树抗逆性同步增强。“过去看天管茶,现在照技术养茶。”夏光云笑着说,“一株管得准,春芽才冒得齐。”
标准化打造品牌
科技特派员将技术送进茶园,也把服务送到企业。重庆翠信茶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翠信茶业”)的突围之路,是科技赋能品牌构建的生动实践。
从2011年起,贺鼎团队便深度参与翠信茶业发展的每个关键节点:基地选址、生态改良、绿色防控……“他不是来讲课的,是来‘跑茶山’的。”翠信茶业负责人罗应金回忆道,“我们很多技术都是专家手把手教出来的。”
2023年9月,贺鼎组织万盛茶企参加全市花果香红茶加工培训班,邀请专家开展“理论+实操”特训,上午解析香气形成机制,下午进厂演示萎凋、摇青、揉捻等工序。“过去靠感觉做茶,一锅一味。”翠信茶业技术员杨均建说,“现在建立标准化流程,控温控湿控节奏,茶叶品质稳定性大幅提升。”
正是这套标准化工艺体系,让“黑山红”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如今,“黑山红”已成为万盛茶产业的金字招牌。“没有专家‘盯工艺’,我们可能还在摸索。”罗应金说,“科技特派员帮我们实现了产品标准化,我们做品牌才有了底气。”
目前,贺鼎团队已规划下一步重点工作:将绿色种植标准推广至更多茶园,同时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小而美”品牌。
万盛茶业的变化,也体现了当地科技特派员服务的变革:从单人单企的“单打独斗”,升级为小组协同的“集中作战”。科技特派员小组联合进驻企业,系统破解技术难题。
“这种模式能整合专业优势,开展联合技术攻关。”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局党组副书记、科协主席张利华表示,下一步,经开区将持续做好科技特派员服务工作,进一步完善管理办法,强化政策激励,让越来越多科技特派员在农业领域发光发热。(记者 雍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