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我们商量好了分期还款,我还带了15000元现金,现在就能履行第一期款项。”上午九点零三分,西安市长安区人民法院速裁审判庭燕璇法官的办公室迎来两位特殊访客,原告宋一与被告陈伍(均化名)并肩而入。
宋一与陈伍曾是很要好的朋友,三年前宋一将自家房屋出租给了陈伍,但在租赁过程中,因陈伍未及时支付租金,两人关系逐渐恶化,产生了许多矛盾。
庭审中,曾经亲密无间的好友宋一与陈伍分坐两端,因房屋租金拖欠问题激烈对峙,言语间充满失望和怨怼,燕璇法官数次调解未果。
宣判后,燕璇法官敏锐地察觉到双方之间未被完全斩断的情谊。判决不应该是这段友谊的终点,修复关系才是关键。于是,燕璇法官带着团队主动出击,在判决书送达时同步启动判后调解机制,耐心向陈伍释法说理,劝其主动履行判决义务,主动修复双方之间的关系,并详细剖析了因一时冲动不履行判决可能面对的法律后果。
“我愿意分期给钱,但是我希望宋一把网络平台上散播我个人信息的视频删了,把拿走的合同还给我。”在燕璇法官团队的努力下,陈伍的态度开始转变。
判决生效后,燕璇法官分别与宋一、陈伍深入交谈:理解宋一对长期拖欠的不满与焦虑,体谅陈伍暂时的经济困难,耐心倾听双方的委屈与困境,逐步为两人重建沟通渠道。
履行协议当天,气氛已截然不同,陈伍当场支付了首期款,宋一紧缩的眉头也终于舒展,曾经横亘在两人之间的坚冰在法官的努力下悄然消融。
“钱是一回事,情分是另一回事,能这样解决,心里的疙瘩也算解开了。”宋一在写完《收条》后感慨道。陈伍也郑重承诺将严格履行协议,并对燕璇法官团队在判决后仍不放弃调解的努力表示由衷感谢。
司法有力量,更应有温情。判决并非诉讼的终点,判决书有时难以彻底修复受损的社会关系,尤其是涉及亲情、友情等人际关系的案件。在本案中,法官在判决生效后没有选择“结案了事”,而是以“最后一劝”的耐心与智慧,持续推动双方沟通,既保障了原告的合法权益得到实质性兑现,又为被告履行义务提供了合理缓冲,通过法律权威维护公平正义,以人文关怀弥合情感裂痕,最终实现了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作者| 胡瑾
编辑| 李娟
责编| 雪云
审核| 姚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