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电商行业)
供不应求,是小米汽车绕不过去的一道关卡。
出品 | 电商行业 作者 | 李响
小米YU7大量流入二手市场
最近,小米YU7让不少车圈黄牛赚翻了。
上月末,小米汽车第二款车型YU7正式发布,引发车圈热议。如今一个月时间过去,首批新车陆续开始交付,全国各地出现了大量二手YU7流入市场的情况,且普遍存在加价现象。
打开懂车帝、闲鱼等平台搜索小米YU7,保守估计有近百台“准新”小米YU7正加价待售。
图源:懂车帝这些挂牌在售的二手小米YU7,主力款型集中在MAX版本,车辆行驶里程普遍未超过 100 公里,部分甚至未撕除新车保护膜,可以说是“开封即卖”。
图源:懂车帝从价格看,二手小米YU7的售价普遍在原价基础上加价1万至2万元,部分热门配色车型的溢价幅度更高。
以Max版为例,官方指导价32.99万元,二手市场稀有鎏金粉色版本价格飙升至37.8万元,较原价高出1.6万元。
为什么二手市场会出现这般夸张的加价现象?归根结底,无非是因为小米YU7一车难求,且交付过慢。
根据此前数据,小米YU7发布后3分钟,大定突破200000台,1小时大定突破289000台,开售18小时,小米YU7锁单量已突破240000台。
当初在小米SU7发布之前,雷军说到,他既担心到时候没人来买,又担心买的人太多,到时候交不出车,会被人骂,现在看来雷军的担心不无道理。
由于订单量惊人,产能跟不上,交付日期也越拖越长。小米YU7各版本预计交付时间分别为:YU7标准版预计需57-60周;Pro版预计要49-52周;Max版预计为41 - 42周。这意味着,当下订购大概需等待一年左右才能提车。
图源:小米汽车APP
部分消费者因不愿苦等长达大半年的交付时长,所以宁愿额外支付一万多元直接购入二手现车。
不过,二手市场的小米YU7从何而来?其来源是否正当可靠?
据李响了解,这些准新车主要有两大来源:其一,专业车商在发布会当日便迅速抢订首批现车,到手后立刻加价转卖;其二,二手车商自首批车主处溢价购入,而后“二次加价”加价出售。
此前,就有商家透露,“我也是加价收来的,到手差不多36万,现在卖37万,加价大约1万元,我利润大概也就这么多。”
也有一些地区针对新能源汽车出台了补贴政策,一些车商或车主通过运作,能够申请到约2万元的补贴。
如此算来,二手车商每卖出一辆二手小米YU7,实际利润可能高达3-4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除二手现车外,二手交易平台上还出现大量“订单转让”信息,黄牛标出的“年内提车”订单,除原5000元定金外,另收4000元“转单费”。
图源:闲鱼黄牛如此猖狂,小米难道就没有应对措施吗?事实上,小米早有防备。
小米YU7开售之初,官方实施了严格的限购政策,在开售后24小时内,每位用户限购 1 台准现车和1台定制新车。同时,支付定金168小时内可修改配置,超时订单自动锁定,信息不可更改且定金不退。
此外,新车订单锁定后,仅允许直系亲属之间变更上牌人,其他形式的订单转让均无法律效力。
但从当下小米YU7在二手市场的火爆程度来看,这些动作并没有阻挡住黄牛“炒车”的步伐。
可是,话又说回来了,若将目光放长远些,这种单纯依靠市场供需失衡的“炒车”现象,终究难以长久维持下去。
从市场规律来看,任何商品的溢价都难以脱离其实际价值和供需关系而长期存在。当一款车型的产能逐步爬坡、交付周期不断缩短,市场上的新车供给趋于充足时,二手市场的炒作空间自然会被压缩。
就像此前蔚来ET5等热门车型经历的那样,初期因供不应求引发的加价热潮,而后随着产能释放而逐渐退去,导致二手价格突然“跳水”。
对小米YU7而言,随着其量产规模扩大、交付效率提升,当前二手市场的加价现象大概率也会随之降温。
今年6月,小米斥资6.35亿元成功拿下北京亦庄新城一块48.51万平方米、使用年限达50年的工业用地。这块地位于小米汽车二期工厂的东侧,与小米现有生产基地相邻,拟用于建设新能源汽车工厂,为后续产能扩张蓄力。
图源: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除了北京工厂外,小米还计划在武汉、上海等地建设新的生产基地。
而在小米YU7上市时,雷军也曾透露,正全力筹备小米YU7的大规模量产,计划7月量产。或许不久后,小米汽车的产能将迎来新飞跃。
汽车不是投资品,面对黄牛加价“炒车”的情况,消费者保持谨慎与理性,耐心等待交付,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小米汽车要用实力说话
小米YU7的横空出世,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上市18小时锁单量突破24万台,交付仅一个月便出现“开封即卖”的二手加价现象,这款车型的火爆程度远超行业预期。
然而,在销量狂欢的背后,虎视眈眈的新对手们,正以猛烈的姿态向小米YU7袭来。
7月3日,小鹏汽车推出AI智能家庭SUV G7,起售价19.58万元,直接对标YU7。这款车型搭载全球首款L3级算力AI芯片,算力达2250TOPS,并首发本地端VLM大模型,实现“无图智驾”功能。
更关键的是,小鹏G7上市即交付,与YU7漫长的交付周期形成鲜明对比。
而理想汽车即将推出i8和i6两款纯电车型。其中,i8定位中大型SUV,车长超5.1米,轴距2925mm,支持三排六座布局,CLTC续航达620km,预计售价35-39万元;i6则主打25-28万元市场,标配空气悬架、HUD等配置,直接切入小米YU7的目标客群。
图源:微博小米YU7提车周期动辄9个月甚至更长,正悄然消磨着消费者的耐心,这种等待体验若持续过久,容易被小鹏汽车和理想汽车趁虚而入,获得可乘之机。
同时,市场环境的变化也暗藏风险。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0%,消费者逐渐从“尝鲜”转向“实用”,对续航真实性、维修便利性的关注度大幅度提升。
小米YU7虽在智能化领域见长,但在三电系统可靠性、售后体系建设等传统车企的强项上,仍需时间积累口碑。
面对机遇与挑战,小米汽车不能有丝毫懈怠。一方面,要全力加速产能释放步伐,通过工厂投产与供应链优化缩短交付周期,从根源上遏制炒车乱象;另一方面,需持续完善订单管理系统,以更高效、透明的流程,缓解消费者在等待过程中的焦虑情绪。
新能源汽车赛道的竞争早已进入深水区,小米YU7的火爆出圈,不过是拿到了这场赛事的入场资格,远非抵达胜利的终点站。
待市场热度退去、回归理性常态,真正的比拼将在技术研发的深度、供应链韧性的强度以及服务体系的完善度等多个维度全面展开。
对于小米YU7来说,这些要素是“长期竞争力”的来源,也是接下来必须精进的方面。
近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和精真估联合发布了《2025上半年中国汽车保值率研究报告》。
在纯电动保值率前15名中,11款为中国自主品牌,国产车占比超70%。其中,小米SU7一年保值率为88.91%,力压问界M9、理想MEGA以及特斯拉Model X等一众强敌,在所有参评车型中拔得头筹。
图源:微博此前,雷军与英伟达CEO黄仁勋会面,黄仁勋也对小米SU7表示赞扬和肯定。
照片中,黄仁勋与雷军在小米SU7 Ultra 旁合影,笑容满面。
雷军和黄仁勋在小米汽车旁
后来,黄仁勋在访谈中谈及与雷军的会面,他表示,“雷军给我展示了他们的新车,技术令人难以置信,造型设计优美,车载科技堪称世界最佳。我非常想买一台小米车,可惜在美国买不到,这是我们的遗憾。”
小米SU7在车圈和互联网领域的名头已经响当当,这必然会会大幅抬升市场对小米YU7的期待值。
为了不负大众厚望,雷军也必须直面并解决小米YU7发展中的难题,用实力刷新市场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