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一名公职人员下班兼职的经历引发关注。孙先生从消防员转业后在某单位从事纪检工作,想着不要把业余时间浪费,在单位允许公职人员做副业的通知下发后,申请当一名兼职外卖小哥。每晚工作3小时他乐在其中,他说感觉就像打游戏接任务一样快乐。孙先生表示都是服务行业,没觉得丢面子,甚至在遇到电动车进电梯时还会普及消防知识。(7月23日 看看新闻)
当孙先生脱下制服换上骑手装束,在夜色中穿行送餐时,这副“跨界”身影成了体制内外最生动的职业观教科书。《公务员法》中的“不得从事营利性活动”曾如悬顶之剑,将公职人员的业余创收行为推向灰色地带。此前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明确,公职人员开展副业要遵循相关规定,结合单位管理制度及副业性质判定。同时,也明确了几类合规兼职,如包括送外卖等体力劳动、投稿赚稿费、自媒体运营等。在提前报备、不影响工作、无利益冲突的前提下,下班兼职的行为理应获得制度包容。四川遂宁孙先生正是依此路径,向单位提交申请获批后,方在每晚8点开启三小时外卖配送,日赚百余元。
劳动尊严的双重价值,孙先生描述送外卖“像打游戏接任务”的质朴快乐,意外触动了公众神经。这种职业观的去身份化,消解了“官本位”的传统桎梏——消防员转业的他,既能在办公室处理公文,也能骑行巷陌传递餐食。两种劳动本无贵贱,都在服务社会肌体的运转。
更深层的示范效应在于对劳动价值的平等诠释。当《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公务员身份)以版税收入千万,公众惊叹才华变现;而孙先生用体力换取收入,同样值得尊重。两者共同印证:体制身份不应禁锢个体通过合法劳动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这种真实远比“爱岗敬业”的口号更具感染力。
肯定兼职的正当性不等于放任自流。湖北尊而光律师事务所钱志强律师指出:合规的关键在于规避三大风险——利益关联、权力寻租、履职懈怠。 具体来说,一是斩断利益输送,公职人员不得在管辖区域经营餐馆开展兼职配送;教师不可为自家托管所招揽生源。孙先生选择异地平台接单,从源头切断职权关联。二是做好时间管理,某地民警因跑滴滴致值班打瞌睡被处分,警示“业余”不可侵蚀“主业”。遂宁要求孙先生确保“副业不影响应急加班”,体现权责对等原则。
朴素的职业观比口号更有力量。当孙先生在配送间隙擦拭汗水,当教师伏案批改作业后撰写书稿,当农技员直播推销自种果蔬——这些身影在制度的合理空间内,诠释着职业精神最本真的模样:既恪守公职的庄严,也拥抱劳动的尊严。
遂宁市纪委“已关注,待通报”的谨慎表态,恰是治理精细化的体现。它提醒我们:公职人员的兼职议题,需要的是规则明晰下的个案研判,而非标签化的道德审判。毕竟,一个能在办公室写材料、也能在街头送餐的劳动者,比任何口号都更能证明——为人民服务,本就可以如此具体而真实。
来源:红网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