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疙瘩”变“金豆豆” 小木耳成大产业
——天水构建特色农业全链赋能乡村振兴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王琴 王勇建 马仓仓
盛夏七月,骄阳似火。在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张家川镇刘家村的脱毒马铃薯种子扩繁基地里,工人们正弯腰在试验田间采花、收集花粉,汗水顺着脸颊滑落,但他们的干劲却丝毫未减。“脱毒马铃薯产量高、销路好,这‘土疙瘩’现在可是我们村的‘金豆豆’哩!”村民张有富一边忙活一边说。
刘家村脱毒马铃薯种子扩繁基地是张家川县着重打造的甘肃省陇东南马铃薯种子生产基地,目前已建成1000平方米脱毒马铃薯种苗生产组培楼、50座20000平方米原原种生产网室、300平方米原原种贮藏冷链恒温室、3000平方米马铃薯种薯贮藏库,这片500亩的马铃薯新品种选育试验生产基地不仅成为当地村民增收的新支柱,更成了周边农户的“家门口就业点”。
“我们这个产业能带动周边农户每年务工1万人次以上,平均每人每天100元,大工200元,每年人均收入超1万元。”天水中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小平介绍,目前基地已进驻3家企业,马铃薯种子储藏库库存3000吨左右,恒温库库存500万粒原原种。
张家川县将马铃薯产业作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富民强县的“黄金产业”,建立1个万亩、3个千亩马铃薯良种扩繁基地,2024年生产原原种1200万粒以上、生产原种近10000吨,生产一级种薯和商品薯20多万吨,平均亩产2吨以上,生产粉皮粉条粉丝1万吨左右,总产值超6.5亿元。
“我们加快推进脱毒良种繁育、专用薯基地生产、龙头企业加工、收购贮藏及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已形成育种、种植、加工、品牌建设、销售的全链条雏形,联农带农5万多人次,亩均产值增加500元以上。”张家川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京平表示,“十五五”期间,将继续聚焦扩量、提质、增效,把马铃薯产业做大做强,让马铃薯从“脱贫薯”真正升级为“振兴薯”。
产业兴则乡村兴。在清水县,当地以创建省级食用菌现代产业园为抓手,打造1个木耳菌棒标准化生产和养菌车间、40个食用菌产业园标准化生产基地,建成2600多座木耳种植大棚、18座总库容1.8万吨的食用菌冷藏库,推广大棚种植、地摆栽培、林下栽培、群众户内栽培等多种模式,形成了从菌棒生产到木耳种植、晾晒、包装、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条。
走进清水县白沙镇赵沟村食用菌产业园,映入眼帘的是一派丰收忙碌的景象。菌棚内,洁白饱满的玉木耳挂满菌棒,工人们穿梭其间,有条不紊地采摘、打包。“赵沟村依托自然优势发展食用菌产业,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了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双赢。今年村集体收入预计达88.4万元,其中食用菌收入33万元,带动本村70余人就近就业,人均增收6000元。”村党支部书记王雪梅满脸自豪地介绍。
近年来,我市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积极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了以果品、蔬菜、畜牧、中药材、马铃薯、食用菌等为主导的特色产业体系。接下来,我市将持续以产业为引领,壮大果、菜、畜、药四大主导产业,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构建农产品冷链及精深加工体系,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从田间地头的“金豆豆”到菌棚里的“金耳朵”,遍地开花的特色产业,正为天水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振兴画卷。
责任编辑:樊醒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