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扬子晚报
“从没想过胎动减少会是如此凶险的信号!”回忆起入院前的24小时,刘女士仍心有余悸。近日,孕32周零5天的她第一次察觉胎动异常,却因初为人母经验不足,并未重视。当天下午,当地医院B超检查结果令人揪心:胎儿静脉导管A波反向,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高达97.44cm/s——这意味着胎儿正面临极高的贫血、缺氧风险!刘女士被紧急转送前往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妇幼保健院)龙江院区,一场与死神的赛跑就此拉开序幕。
当晚19点08分,刘女士抵达医院急诊。该院产科主治医师黄诗韵第一时间进行了胎心监护,结果却让所有人心中一沉:基线平直、变异消失、频发减速——这是胎儿宫内严重缺氧的信号!副主任医师钱怡接到消息立即前来查看监护仪,多年的临床救治经验让她警钟骤鸣:“立即启动急救预案!” 她果断指挥团队同步推进多项工作:开立住院证、完善病史、促胎肺成熟治疗、营养胎儿脑神经干预、抽血检验、备血及术前准备……整个产科团队如同精密的仪器,瞬间高速运转起来。产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晋柏以最快速度赶到现场,当超声屏幕上清晰出现胎儿颈部大团杂乱的血流信号时,她瞬间锁定了造成胎儿缺氧最可能的“元凶”:多重脐带缠绕!“剖宫产手术必须马上进行!” 晋主任的专业判断为抢救按下“加速键”。
绿色通道全面开启:转运产妇、麻醉评估、新生儿团队手术室待命、产科团队消毒上台……一切井然有序、争分夺秒。20点10分,手术开始;20点13分,一名不足4斤的婴儿诞生——眼前景象令人震惊:那条长达1米的脐带,竟在宝宝脖颈上紧紧缠绕了5圈!更惊险的是,脐带还斜拉下来,又从背部缠绕了一圈!
严阵以待的新生儿团队立即为新生儿进行有效复苏。随着“Apgar评分……1分钟7分……5分钟9分”的报分声响起,新生儿发出响亮的啼哭,手术室紧绷的气氛终于舒缓下来。术后母婴状况均安好。
产科副主任晋柏主任医师介绍,脐带缠绕是孕期常见现象,指脐带环绕胎儿颈部、躯干或四肢等部位,以脐带绕颈最为多见,多数情况下不影响胎儿安全。极少数多重缠绕可能会导致胎儿窘迫,因此孕期需要密切关注胎动情况,一旦出现异常的胎动过多或过少,需及时就医检查。
胎动监测是孕妇自评胎儿宫内状况的简便有效方法,那么该如何正确数胎动?
1.选对时间:一般妊娠 16~20 周开始自觉胎动,夜间和下午较活跃。建议从孕 28 周起规律计数,每天固定三个胎儿活跃时段(如餐后、睡前),每次 1 小时。
2.姿势与工具:选择侧卧或半卧位,避免平躺压迫血管。可用手机、纸笔或专业 APP 记录胎动时间与次数。
3.准确判断:胎儿一次连续的踢、顶、翻身算 1 次,间隔超 2 分钟计为新 1 次;打嗝、轻微蠕动不纳入计数。
4.结果标准:1 小时胎动≥3-5 次,12 小时≥30-40 次为正常。若 1 小时<3 次、较平时减少 50% 或 12 小时<20 次,需改变姿势重计 1 小时,仍异常需立即就医。
通讯员 黄诗韵 戴宇菲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吕彦霖
校对 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