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访谈】不只是“BD之王” 和铂医药“新基建”模式打造中国Biotech全球化“新样本”
创始人
2025-07-23 17:07:01
0

转自:新华财经

新华财经上海7月23日电(记者杜康)2025年上半年,中国Biotech迎来了一轮前所未有的结构性重估行情。港股创新药板块成为市场最大亮点,截至6月末,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年内累计涨幅超60%。这背后,是中国创新药出海不断拿下大单。

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域的领跑,中国创新药经历了蓬勃发展的十年。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领域达成超50笔全球合作,总额达484.48亿美元。

和铂医药在中国创新药的出海版图中占据重要位置。今年3月,和铂医药与阿斯利康达成授权交易,总金额45.75亿美元。6月,和铂医药又宣布与大塚制药达成全球战略合作,交易涉及金额逾6.7亿美元。至此,公司的海外交易总金额已经突破100亿美元大关。

和铂医药也是今年上半年港股创新药股价表现最亮眼的企业之一。半年内,股价上涨超300%。在一众港股18A企业中,和铂医药是为数不多已经连续两年实现盈利的公司,验证了其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近日,记者专访了和铂医药创始人、董事长兼CEO王劲松。他表示,和铂医药的商业模式,不会回避BD,但也不会止步于BD。下一步,和铂医药希望成为全球抗体药物的“新基建”。

持续盈利:从“管线数量竞争”转向“技术价值竞争”

经过多年的耕耘与积累,中国创新药迎来一波“大出海”的收获期,一些创新药企开始盈利。可以看到,百济神州、艾力斯等国内创新药企成功将产品卖到海外,海外产品的销售收入占比甚至已经过半。此外,部分创新药企通过研发管线的License-out交易,补充公司现金流。

但事情总有AB面,繁荣背后亦有隐忧。比如,创新药企的下一款产品能否成功出海?又比如,企业的BD交易能否持续?有业内人士表示,BD交易不属于常态化业务,相关收入波动太大,有些通过BD交易实现当年盈利的企业,在第二年又转亏。也有观点认为,创新药企将核心管线的相关权益卖出,是生存困境之下的“断臂之举”。

创新药研发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长周期特征,国内创新药企都需直面“造血困境”。九死一生,是外界对于创新药企商业模式的高度概括。每一家翻越死亡之谷,希望在市场上持续活跃的创新药企,都需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和铂医药目前在研管线并不算庞大。高频次的License-out交易,让和铂医药被行业冠以“BD之王”的称号。持续产生高价值分子交易的背后,王劲松表示,和铂医药的战略,均围绕其核心技术平台展开。

全球生物药占比不断提升。蝉联全球销冠头衔多年的一代“ 药王”阿达木单抗,便是一款用抗体平台产生的单抗药物。“如何高效产生抗体,构建有效的抗体生产平台,是行业一直探索的事情。在2016年成立之初,和铂医药基于对技术平台稀缺性的判断,通过收购Harbour Antibodies获得了全人源重链抗体HCAb平台及全人源经典抗体H2L2平台。”王劲松说。

此次收购后,和铂1.0时代正式开启。据悉,和铂医药的Harbour Mice平台能够生成双重、双轻链(H2L2)和仅重链(HCAb)形式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其中,平台产生的抗体HCAb,是双抗/多抗、ADC、CAR-T和mRNA等复杂分子构建的底层技术和核心框架。

1.0阶段的和铂医药,期望通过自研与引进高价值管线,快速成长。但在随之而来的行业寒冬中,和铂医药也难独善其身,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于是,和铂医药选择进一步放大平台价值,于2022年成立子公司诺纳生物,面向全球开放合作,力求最大化释放技术平台的创新价值,从此迈入2.0阶段。

“基于这一平台,我们快速推动‘抗体+’的技术转化,与阿斯利康、辉瑞、艾伯维、莫德纳、大塚制药、百济神州、信达生物等一批全球领先的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合作项目超过300个。”王劲松说。

诺纳生物专注于为全球药企提供Idea to IND一站式临床前解决方案。年报显示,诺纳生物2024年取得研究服务费834.1万美元,同比增长122.2%。诺纳生物拥有超过100个合作方、合计超过19个分子进入IND/临床阶段。这种模式,在BD交易和管线研发之外,为企业每年带来稳定的现金流。

“我们认为,生物医药行业正在从‘管线数量竞争’转向‘技术价值竞争’。既通过平台赋能全球药企降本增效,又通过里程碑分成构建长期收益,这种‘轻资产’的路径将成为公司穿越周期的核心竞争力。”王劲松说。

高质量分子的BD交易,以及研究服务带来的稳定收益,让和铂医药有了较为充足的现金储备。截至2024年底,和铂医药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68亿美元,较2023年增长18.9%。

和铂医药迈入3.0阶段:转向行业“新基建” 更深入嵌入全球医药产业链

“我们希望做全球抗体药物的‘新基建’。”2025年,和铂医药宣布进入3.0阶段,王劲松这样描述关于未来的愿景。

“行业转向‘抗体+’时代,大家更需要寻找成熟有影响力的核心技术平台。和铂医药的技术平台也展现出了在新的疾病领域和治疗手段中的核心作用。在全球范围内,不仅是双抗、多抗,在ADC、细胞治疗、mRNA等领域,我们逐渐形成了强大的合作网络,展示出了利用平台进行产业化运营的特色。”王劲松说。

迈入3.0阶段,和铂医药与跨国药企的合作从“简单授权”迈向“深度绑定”。2025年3月,和铂医药宣布与阿斯利康达成了自2022年以来的第三次合作——双方将基于和铂医药Harbour Mice技术平台,共同研发针对免疫性疾病、肿瘤及其他多种疾病的新一代多特异性抗体疗法。此次合作总金额高达45.75亿美元。

此外,阿斯利康还将以1.05亿美元认购和铂医药9.15%的新发行股份,并且双方将在北京共建一个创新中心,推进本协议下的合作项目及双方更多其他合作。这意味着,双方将构建多维度的合作生态。同时也意味着,和铂已经获得跨国大药企的认可,更深程度嵌入全球医药产业链。

“目前我们平台的双抗和多抗价值已经得到了较为显著的验证,尤其是我们建立的免疫细胞衔接器双抗平台HBICE,在实体瘤、免疫性疾病方面已经开始全方位展现价值。未来我们希望平台的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展,全方位进入细胞治疗领域,比如CAR-T。目前我们已经与国际上领先的CAR-T药物公司Umoja Biopharma进行合作。”王劲松说。

王劲松提到,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药物研发模式。AI与生物技术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新药研发的范式。围绕“AI+”,和铂医药正在布局一系列技术升级。

“抗体药物研发中,AI可以辅助我们优化抗体的亲和力、特异性和稳定性,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和降低副作用。另外,AI技术还可以帮助我们探索新的药物研发领域和靶点,比如针对一些传统方法难以攻克的疾病,如神经退行性疾病、罕见病等。通过AI的分析和预测,我们可以发现新的治疗策略和药物分子,为这些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今年2月,和铂医药与英矽智能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进AI赋能的抗体发现算法和应用开发。诺纳生物也已推出其创新的AI辅助药物发现引擎——Hu-mAtrIx。这一由先进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全新平台,与和铂医药的Harbour Mice技术平台无缝集成,加速包括神经退行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在内的多个关键治疗领域的抗体发现。

随着平台能力的提升,以及公司现金流的稳定,王劲松表示,和铂医药也在加强自研管线的推进,全面向炎症及免疫领域深度拓展。其HBM9161商业化在即;HBM9378为潜在同类最佳,即将启动哮喘全球二期临床试验;超长效下一代靶向TSLP双抗分子HBM7575正在加速向IND推进。“我们希望最终实现平台与自研的双轮驱动。”

可以看到,在中国创新药企仍陷“造血”困境的当下,和铂医药提供了一份独辟蹊径的发展样本:以全球稀缺性技术平台为根基,通过开放合作构建生态,将中国创新嵌入全球医药产业链,最终实现财务韧性与创新价值的双赢。

谈到我国的创新药行业,王劲松提到,当前行业蓬勃发展,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靶点扎堆带来的同质化竞争与内卷;又比如,很多优秀的企业善于早期研发,但因没有商业化团队陷入困境。“不管是资本市场,还是监管部门,都应该认识到,创新药是一个非常长的产业链,需要有不同发展模式的企业共存,才能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矩阵。”

编辑:谈瑞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岚图CEO卢放:并不是谁和华为...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虎嗅APP)...
党群议事会聚焦“一老一小” ... (来源:市场星报) 近日,瑶海区长淮街道长淮社区党群议事会现场,瑶海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红...
金陵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经理层... 来源:中访网财观中访网数据  金陵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陵药业”)近日发布《经理层薪酬管理办...
114家企业结对帮扶 2626... (来源:衢州日报)转自:衢州日报  “形状好的雪梨用袋子套上,防止虫鸟叮咬……”近日,云和县红绿融合...
高温天气至少还将持续一周 (来源:市场星报) 星报讯 记者从省气象部门获悉,高温天气在我省至少还将持续一周,何时可以降温要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