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还款即可获得高额回报”“短时间轻松获得高额酬劳”……警惕,这可能是非法金融活动陷阱!
近年来,非法金融活动形式日益多样化,手段不断翻新,不法分子利用高额回报、快速获利等噱头,吸引公众参与非法集资、网络诈骗、金融传销等非法活动,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秩序。
记者注意到,近日来,金融监管总局以及多地金融监管局发布风险提示,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提防“职业背债”“假冒金融机构类”“网络金融诈骗”“非法校园贷”等骗局。
揭秘非法金融活动的四种套路
甘肃监管局近日在风险提示中揭露了非法金融活动的四种常见形式。
一是非法集资。不法分子往往伪造资质,假冒政府支持项目或知名企业背景以投资项目为幌子,通过“高额回报”等虚假承诺为诱饵,诱导公众将资金投入非法集资活动,投资者一旦中招将面临血本无归的后果。
二是网络金融诈骗。“冒充客服”退费、“虚假中奖”……不法分子往往利用社交媒体和即时通讯工具传播虚假信息、编造骗局;或通过伪造金融网站、假冒银行工作人员、实施虚假贷款等方式骗取群众资金。
三是金融传销。金融传销的本质是通过“拉人头”发展下线来维持资金运转。不法分子以虚假的理财产品或金融投资计划为包装,诱骗参与者缴纳费用加入并发展更多下线,形成资金链条。
四是非法外汇交易与虚拟货币骗局。一些不法机构未经许可开展外汇保证金交易或虚拟货币买卖,吸引投资者参与“高杠杆交易”。虚拟货币骗局往往伴随着区块链概念炒作,实质上是空壳项目。
甘肃监管局提醒消费者,对承诺高额回报、无风险收益的投资项目要保持高度怀疑,切勿被短期利益冲昏头脑。在参与投资前,可通过银行、证券公司等正规渠道核实机构资质,切勿轻信来源不明的投资建议。对陌生人要求转账、汇款等行为要提高警惕,确认对方身份真实性。
不用还钱就能快速致富?警惕“职业背债”陷阱
近期,一种以“快速致富”“无需偿还债务”为诱饵的“职业背债”骗局悄然兴起。
这种骗局往往以虚假宣传话术吸引目标人群后,通过制作虚假职业证明、收入证明、银行流水等资料,将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人包装成“优质客户”,骗取银行贷款。在获取银行贷款后,不法分子抽取高额分成,将相关债务和风险全部转嫁给背债人承担。
一旦成为“职业背债人”,就要背负远超自身所得的债务,若无力偿还贷款,个人征信将留下不良记录。并且协助伪造资料骗取金融机构资金的行为,可能涉嫌刑事犯罪,面临被追究法律责任的风险。
金融监管总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近日提示广大消费者,提高警惕,任何承诺以个人名义贷款却声称“不用你还”的话术,本质都是骗局。珍惜个人信用,不随意为他人担保,不参与任何形式的骗贷或信用卡套现。妥善保管个人信息,不轻易将个人证件原件交由他人“代办”业务,避免上当受骗遭受损失。
虚假“国补”背后:不法分子假冒持牌金融机构名义开展非法集资
某所谓持牌机构员工,让你在机构官方APP登记注册,并通过“国补”政策将你引流至一些网站和指定交流软件,并且告诉你可以参与“签到兑换礼品”“免费领取普惠金”“投资亏损维权登记”等活动,“拉人头”有奖励,认购所谓“官方”系列投资产品还有高额收益……
注意!上述行为具有快速吸收公众资金特征,可能涉嫌非法集资、传销、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北京金融监管局提示广大金融消费者,谨防“假冒金融机构类”集资诈骗。
高回报伴随高风险。消费者应理性辨别“高额收益”“官方背景”等虚假投资项目,不盲目相信宣传炒作,不盲从参加“免费”活动。要选择经金融管理部门批准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持牌金融机构,购买经金融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备案的金融产品。消费者一旦发现自己被骗,应保留好交易记录等相关证据,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警惕非法“校园贷” 不负青春不负债
近期,一些不法网贷平台以门槛低、办理快、额度高、利率低为噱头,诱导学生过度消费、盲目借贷,使学生陷入债务困境、面临高利贷风险,部分学生因无力偿还债务而遭受非法催收,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
黑龙江金融监管局提醒广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消费观念,合理规划日常开销,避免过度消费、超前消费、从众消费。如果确需申请商业性贷款的,一定要取得父母、监护人等第二还款来源人同意,认真评估自身还款能力,到正规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贷款前要仔细阅读合同内容,明确贷款的额度、利率、借款期限、还款方式、违约责任等重要信息。若不慎陷入非法“校园贷”困境,要及时向家长和老师说明情况,留存借款合同、转账记录、催收信息等相关证据,并立即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