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水运网)
转自:中国水运网
当前,脱碳与数字化正推动海运行业加速变革。与此同时,地缘政治以及全球经济形势的波动,也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在这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下,一系列问题逐渐浮现,其中,最显著的便是船队老龄化趋势正在不断加剧。这一趋势所导致的海上安全风险不容忽视,亟须引起行业高度重视。
船队老龄化引发事故频发
在全球海运行业持续发展的进程中,船队老龄化对海上安全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已然成为诸多事故的主要诱发因素。
挪威船级社(DNV)发布的《2014—2024年海事安全趋势:应对未来风险》报告(简称“报告”)显示,2018年至2024年间全球海上事故数量激增42%,而同期全球船队规模仅增长10%。报告指出,船队老龄化和机械设备损坏/故障是主要诱因,这表明,老旧船舶更易发生故障、搁浅及火灾事故的运营风险。
劳氏日报情报部提供的年度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每年记录事故超过2.200起。机械设备损坏/故障在所有年份中均为事故主因,2024年占比高达60%(较年前的38%显著上升)。这些数据清晰表明,船舶船龄与运营可靠性有着明显的关联:25年以上船龄船舶的事故占比从2014年的32%升至41%;2024年各船龄段的机械设备事故整体增长20%。
从事故类型看,2024年因机械设备故障引发的事故同比增长80%,其中25年以上船龄船舶贡献了83%的增量。诸如散货船“大西洋之星”号因老旧主机燃油喷射系统故障,在英吉利海峡发生搁浅事故,导致1200吨燃油泄漏,这一案例被DNV报告列为“老龄设备连锁失效”的典型样本。由此可见,老旧船舶机械设备故障引发的后果严重。
从火灾事故方面,报告的数据显示,老旧船舶的火灾事故率较新船高出3.2倍。2024年,客滚船“斯堪的纳维亚之梦”号就遭遇了货舱火灾的悲剧。经调查,事故的罪魁祸首是23年船龄的电缆绝缘层老化。
事实上,随着船舶船龄的增长,各类设备和设施逐渐老化,电缆绝缘层老化只是其中一个缩影。老旧船舶的电气系统、消防系统等关键安全设施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性能不断下降,无法满足当下严苛的安全标准,一旦发生火灾,往往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从而导致火势蔓延,造成更为严重的损失。
“经济性续命”加快船队老龄化
船队老龄化导致海上安全事故激增,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从船舶自身角度来看,随着船龄的增加,船舶的结构强度逐渐降低,船体可能出现腐蚀、裂纹等问题,影响船舶的整体安全性。同时,船上的机械设备长期处于高负荷运转状态,经过多年使用后,零部件磨损严重,而一些老旧船舶由于缺乏及时有效地维护和更新,机械设备的可靠性大打折扣。
其次,从经济层面来看,部分船东出于成本考虑,在船舶达到一定船龄后,不愿意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全面的设备更新和维护升级。一方面,新设备的采购和安装成本高昂;另一方面,船舶维护费用也随着船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加。在航运市场竞争激烈、利润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一些船东会选择继续使用老旧船舶,以维持运营,这无疑大大增加了事故发生的风险。
再者,近几年高运费的市场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经济性续命”模式。
2024年,受地缘政治冲突影响,亚欧航线运费同比上涨217%,吨英里市场的暴利促使船东普遍推迟老旧船舶报废。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20年以上船龄船舶的平均运营时长同比增加4.7个月,其中35%的船舶超过设计使用年限仍在服役。亚洲船东协会调研显示,62%的船东承认,为追逐短期利润,将船舶维护预算压缩了20%—30%。
这种“经济性续命”模式埋下巨大隐患。以巴拿马型散货船为例,20年船龄船舶的年度维护成本较5年船龄船舶高出4倍,但部分船东为节省开支,将坞检周期从2年延长至3—4年,导致船体结构疲劳裂纹漏检率上升。DNV报告的船舶状况评估数据显示,2024年接受检验的25年以上船龄船舶中,78%存在“关键设备老化未及时更换”问题,其中舵机液压系统和应急发电机的故障率最高。
最后,在监管方面,虽然国际海事组织等相关机构制定了一系列的安全法规和标准,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对于老旧船舶的监管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和漏洞。部分老旧船舶可能通过一些手段规避严格的检查,或者在检查中未能被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从而得以继续在海上航行,为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新船与老旧船舶的安全技术配置形成鲜明对比。现代船舶普遍搭载智能船体设计(如双壳体结构)、先进灭火系统(如高压细水雾装置)及高精度导航设备(如北斗+GPS双模定位),使事故率较十年前降低44%。而老旧船舶受制于改造成本,仅有12%安装了最新的碰撞预警系统,35%的消防系统仍采用传统泡沫喷淋,响应效率比现代系统慢2—3分钟。
以动力系统为例,2010年后建造的船舶多采用电喷主机,故障预警准确率达92%,而20年以上船龄的机械喷油主机,其故障预警 依赖人工巡检,漏检率超过60%。2024年某油轮因老旧主机调速器失灵导致主机长车,最终引发爆炸,事故调查报告显示,该船若配备现代智能监测系统,可提前48小时预警异常振动。
船队老龄化正形成“设备老化—维护不足—事故频发”的恶性循环。报告显示,2024年因结构疲劳导致的船体损坏事故同比增加7%,其中46%发生在20年以上船龄船舶;而这类船舶的应急反应能力普遍较弱,在触礁事故中,老旧船舶的破损控制成功率比新船低58%。
多维度守住安全线
“设备老化—维护不足—事故频发”这一恶性循环不仅威胁到船员、货物和海洋环境的安全,还对整个海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要打破这一循环,需要行业各方共同努力,从加速老旧船舶的更新换代、加强对老旧船舶的维护管理以及强化监管力度等多个维度协同发力,才能从根本上确保海运行业的安全、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DNV海事部门首席执行官柯努特强调称:“安全与创新必须并行。”行业已开始采取行动:IMO拟推出的老龄船舶安全强化导则,要求20年以上船龄船舶增加额外检验项目;船级社正推动“智能维护”技术应用,如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老旧设备状态;航运企业引入AI预测性维护系统后,25年以上船龄船舶的机械故障事故率下降37%。这表明,技术创新在提升老旧船舶安全性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经济因素总会影响决策,但安全绝不可妥协。尽管为老旧船舶加装最新系统可能面临着诸多困难,但诸如增加维护频次、及时更换老化部件等措施,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风险。与此同时,在采用新技术时必须保持警惕。海运领域正涌现出替代燃料发动机、配备节能装置的更大更复杂船舶、混合动力技术以及更高程度的自动化。这些创新对实现脱碳目标至关重要,但其研发与应用必须以安全为核心,从船舶设计之初就集成先进的安全系统与技术。这将提升态势感知能力,减少人为失误,并增强船舶的抗风险能力。
此外,数字化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关键要素,它在提升海运行业效率以及推动海运价值链各环节深度互联方面,正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助于驱动效率跃升并重塑海运全链路生态,使各环节协作更为紧密高效。自主航行和远程操作等领域已取得重大进展,这些技术有望优化物流链、提升运力并降低成本。但针对这些先进技术的法规仍在完善中。因此需要建立框架以确保其安全性至少不低于传统船舶。
然而,根本性解决方案仍需加速老旧船舶更新。报告建议,建立“船舶年龄与安全系数”动态评估模型,对超龄服役船舶征收安全附加费,同时通过碳关税等政策倒逼船东淘汰高耗能老龄船。
总体来说,船队老龄化既是行业转型期的“遗留问题”,也是安全管理体系升级的“倒逼动力”。从DNV报告分析的趋势看,唯有将技术创新、监管革新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才能在商业利益与安全底线之间找到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