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水运网)
转自:中国水运网
嘉陵江利泽航运枢纽的闸门缓缓开启,涪江双江航电枢纽的机组轰鸣不息,乌江白马航电枢纽的建设如火如荼,万州新田港的集装箱吊臂繁忙作业……今年来,由重庆高速航发集团承担建设的川渝共建重大水运项目建设持续提速,上半年累计完成建设投资7.03亿元,占重庆市全年水运总投资约50%,这是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在西部大地的生动实践。
面对交通强国建设与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重庆高速航发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廖劲松于7月中旬接受本报记者专访,以其深耕行业数十载的深厚积淀,深入剖析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的发展优势与跃升路径。
四大优势铸就航运中心崛起基石
在国家交通强国战略的宏伟蓝图中,内河水运犹如一条充满活力的金色纽带,串联起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的关键节点,是推动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引擎。
利泽航运枢纽。近期,交通运输部联合多部门出台《推进实施内河水运体系联通工程行动方案》与《关于推动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长江经济带发展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提供强劲动力,也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指明了方向。
重庆,这座被长江深情拥抱的山城,在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的征程中,正以其不可替代的禀赋加速崛起。
“战略、区位、后发、比较——重庆水运手握四张‘王牌’。”廖劲松分析指出,国家《全国港口与航道布局规划》将长江上游“一干七支”约4000公里航道纳入高等级网络,国务院在批复重庆国土空间规划时,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明确为其核心功能定位。多重国家战略的加持,为重庆航运发展注入了强大的顶层动能。
东联武汉、上海直抵太平洋,西接泸州、宜宾辐射辽阔西南,北通陕南,南入黔滇——长江水道在此织就一张覆盖超100万平方公里的辐射网,奠定了重庆承东启西、通江达海的枢纽地位,成为了通联四方的“黄金节点”。
水运的强劲后发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支撑:全市90%以上外贸集装箱、铁矿石等大宗物资依赖水运;80%以上经济开发区沿江而建;沿江区县贡献了全市超65%的GDP。2024年,全市水运周转量高达2441亿吨公里,成为沿江经济带繁荣的隐形引擎。
低成本、大运量、低能耗的显著比较优势,使航运在综合交通体系中脱颖而出。水路平均运价仅0.05元/吨公里,远低于铁路与公路。二十年间,重庆水运量更是从1907万吨跃升至2亿吨,增长逾十倍,昭示着长江上游不可限量的航运潜能。
廿二载重庆水运建设攻坚路
“重庆高速航发集团作为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的主力军,22年来累计完成投资250余亿元,每年完成的水运投资约占重庆水运总投资的60%。”廖劲松的话语有力。
乌江银盘航电枢纽。在航道建设主战场,航发集团建设的8座航电枢纽镶嵌在嘉陵江、乌江、涪江等流域,12条支流航道经过整治焕发新生,600余公里支流航道升级改造,新增400余公里高等级航道,占全市高等级支流航道的90%。
近期,嘉陵江成为全国首条实现通航建筑物联合调度的跨省河流,彻底改变了过去"分段梗阻"的局面。
“嘉陵江利泽航运枢纽建成后,四川广元到重庆的航程从15天缩短到7天,这就是航道升级带来的效率革新。”廖劲松以实例印证建设成效。
在水电开发领域,航发集团9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每年提供40亿度清洁能源,占全市统调水电的20%,实现了“以电养航、航电结合”的良性循环。
港口建设同样成果斐然。万州新田等9个港口码头的建成,每年新增3000万吨货物吞吐能力和350万人次客运能力。
长江上游首条江海直达航线的开通,集装箱物流电子单证的全面覆盖,让重庆港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
而“三峡游”“两江游”的火爆,更让重庆水运成为展示长江上游城市魅力的“流动窗口”。
三大症结呼唤改革攻坚“破瓶颈”
然而,重庆水运建设并非一路坦途。廖劲松清醒地指出了制约长江上游航运中心能级跃升的三大“核心瓶颈”。
草街航电枢纽冲砂闸开闸泄洪腾库。航道网络的“畅联之困”尤为紧迫。三峡船闸实际年过闸运量已超设计能力近50%,拥堵导致物流效率降低、成本增加。尽管新通道勘察设计招标已启动,但长达8年的工期仍是巨大挑战。另一方面,嘉陵江、乌江等支流高等级航道“最后一公里”梗阻严重,导致支流航道虽占全市总里程85%,货运贡献量却不足全市水路货运总量的10%,“干支不畅”严重制约网络效能。
港口枢纽协同与功能布局的短板同样突出。专业化码头建设不足、多式联运体系薄弱、“前港后园”模式覆盖率低,导致港口与产业园区、城市功能区衔接松散,枢纽的集聚辐射和产业带动作用远未充分释放。
政策体系支持与发展需求也存在一定差距。重庆市对航运中心的财政投入力度明显不足,相比周边省市有一定差距,每年实际投入不足3亿元。更深层矛盾在于,跨省市跨部门的联合调度机制缺失,嘉陵江流域“水调”“航调”“电调”各自为政,极枯水位时协调不畅频发;多式联运的“铁水衔接”梗阻明显,重点港口铁路专用线覆盖率仅45%。
廖劲松强调:“资金投入强度、跨域协调机制、多式联运短板,是当前政策体系亟需突破的重中之重。”
双轮驱动“改革+创新”能级跃迁
面对挑战,廖劲松提供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与操作性的改革方案与建议。
长江上游航运。优化环境是首要前提。呼吁成立由市领导挂帅的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强化统筹,并制定新时期能级提升实施意见。深化与云贵川黔等周边省市合作,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共建、模式共创”机制,形成区域协同发展合力。
构建智慧物流“一张网”是核心支撑。需高起点搭建铁公水港一体化的综合物流信息平台,升级航运集控中心,整合数字航道、数字港口等模块,打造全市统一的水运数字服务中心。破除信息壁垒,实现全链条高效协同,才能有效压缩周转时间,降低物流成本,全面提升航运中心的智慧化运营与服务能力。
破解资金瓶颈是关键保障。建议研究制定水运物流专项奖补、航运交易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确保每年安排不低于5亿元的水运发展专项资金。针对航运基础设施折旧负担重的痛点,推动出台公益性航运资产不计提折旧的指导性政策,以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激活投资活力。
优化港口集群布局是重要抓手。廖劲松建议以“一城一港”联盟组建、资源整合锚定功能分工为核心路径,打通铁水联运节点,大力发展干支直达、水水中转、江海联运等模式。依托喂给港、支线港、枢纽港三级体系,深化“港口+产业”联动,推广“前港后园”专业化联运模式,科学构建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的现代化港口集群,充分释放枢纽的经济价值。
重大工程蓄势赋能黄金水道
“未来8年,三峡新通道将释放约5亿吨航运潜能。”廖劲松根据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发展规划潜能,提出了航发集团聚焦发力的四大关键方向。
廖劲松等20多名重庆全国人大代表深入草街航电枢纽调研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畅通道,在长江干线,呼吁提速三峡水运新通道建设与九龙坡以上干线航道整治;在嘉陵江支流加快井口生态航运枢纽进程;在乌江支流加快建设彭水枢纽新通道;在涪江支流实施航道整治及船闸扩能升级,全面提速“一干四支六线”骨干航道体系建设。
——构网络,从国家战略层面深化研究论证成渝环线运河(1036公里)、渝西运河(625公里)等全局性重大水运联通工程,“构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水运大动脉,加快实现干支联动、支支相连、航道成网的宏伟蓝图。”
——筑枢纽,加快推进忠县乌杨沥青码头、合川渭沱陆港商贸型物流园区建设,充分发挥“铁公水”多式联运通道优势。
——升服务,加快打造涪江智能美丽航道,深化嘉陵江流域梯级联合调度体系建设。依托航发集团集控中心谋划虚拟电厂,整合电子口岸等资源,打造全市水运大数据中心,以智慧赋能效率提升。
“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是党中央赋予重庆的重大使命,是激活西部陆海新通道‘筋络’、服务国家开放大局的核心支撑。”廖劲松坚定表示,我们航发集团始终坚持“发展水运、服务社会”的价值使命,按照“以航为主、航电结合、以电养航、滚动开发”的发展思路,践行国企使命担当,聚焦“航运新质生产力”,聚焦水运基础设施建设,紧抓推动内河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以重大工程夯基垒台,以重大政策蓄势赋能,以重大平台聚链成群,把得天独厚的航运优势转化为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真正实现“黄金水道”的能级跃升,让长江上游航运中心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