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记者郑康喜 实习生姜语锌 广州报道
一座总库容达5.64亿立方米,水库防洪库容5.47亿立方米,年均输出1亿多千瓦时绿色电能的水库在广东正式破土动工。
7月22日,国家“两重”建设标志性重大水利工程、连江干流首座控制性防洪工程——广东黄茅峡水库工程迎来动工。该水库位于广东清远市英德大湾镇,主要由泄水闸、电站厂房、船闸、鱼道和两岸连接坝等组成,工程估算总投资135亿元。
截至目前,广东已有各类水库7500多座,为什么还要建黄茅峡水库?这个水库又有什么特殊意义呢?
除了民生、生态效应,这座水库的经济价值同样客观,一方面是重大水利工程所起到的投资带动效应;另一方面是航运和能源,黄茅峡水库将同步建成Ⅳ级航道体系,把 500吨级船舶通航能力延伸至连江腹地,并预计年均输出1亿多千瓦时绿色电能。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广东把黄茅峡水库工程建设与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将有效释放重大项目投资的乘数效应,以大规模基建扩大总需求,如工程建设能带动建材、机械等相关产业发展。同时,建设及运营也将活化利用商业街区,发展特色产业,推动“水+农文旅”融合,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促进北江区域经济繁荣。
广东首个水利基础设施REITs试点
珠江流域因气候变局下的极端降雨、复杂水系及密集城市群,防汛压力在全国具有典型性和特殊性。北江作为珠江流域第二大水系,省内流域面积覆盖6市25县(区),共42930平方公里,流经韶关、英德、清远以及广州、佛山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北江流域屡遭洪水威胁,连江中下游部分城镇经常受淹,自然也“威胁”到下游城市。
连年的灾情暴露出北江中下游有效防洪库容不足的问题,其中作为北江流域主要洪水来源之一的连江,至今没有防洪控制性工程。
北江流域防洪难,关键在干流上。对此,国家和广东省有关规划均提出在连江干流建设黄茅峡水库,以解连江洪涝之患。毋庸置疑,防洪防汛是首要任务。该水库建成后,将为广东水网中北江流域防洪体系补上“关键拼图”,对完善连江流域中下游防御体系、筑牢水安全保障,提升大湾区防洪防汛韧性都具有重大意义。
黄茅峡水库位置图4月15日,广东正式进入2025年汛期。气象部门预计,今年广东“龙舟水”期间总雨量较历史同期偏多二成左右。极端洪水倒逼防洪体系升级,动工建设的黄茅峡水库将直击广东防洪痛点。
作为水库设计单位的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规划师徐辉荣介绍,此次动工的黄茅峡水库主要将帮助飞来峡水利枢纽完成防洪、泄洪工作,缓解广州、佛山、清远等城市的防洪压力,减少飞来峡库区内的临时淹没区启用几率,并将连江中下游大湾、连江口镇防洪能力提升至50年一遇,浛洸、西牛、水边镇防洪标准提升至20年一遇。
北江中下游防洪工程体系是保障大湾区防洪安全的重要屏障,包括广州、佛山、肇庆和清远在内的城市,都是北江中下游防洪体系重要保护对象。黄茅峡水库正是在防洪“咽喉”设置一座防洪控制性工程,补强北江中下游防洪体系的关键一环,保障大湾区防洪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国家“两重”建设标志性重大水利工程,黄茅峡水库工程背后有着广东水利工程建设上的多项探索创新。徐辉荣介绍,融资模式上,该水库的建设是广东首个水利基础设施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通过公募形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这一举措不仅拓宽了融资渠道,盘活水利资产,还为工程建设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障,进一步充实资金池,确保工程建设顺利推进。与此同时,该工程今年还获得了国家首批8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
此外,黄茅峡水库还创新采用省属国企粤海集团组建项目法人的模式,实现投资、建设、运行、管理一体化的全生命周期建设管理,为同类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提供了有益借鉴。
广东省水利厅建设处处长吴家冠表示,除黄茅峡水库之外,广东水利建设投资已经连续两年突破1000亿元,无论是名义投资还是实际投资而言,在全国都位列前茅。从1950年的1111万元到去年的1006亿元,广东水利投资的名义增长已经超过9053倍,让洪涝(干旱)灾害年均损失率从0.43%下降到0.15%。
这背后是广东在防洪工程体系上的持续补强。改革开放至今,广东对防洪工程体系开展了三轮大规模建设,其水利经历了从弱到强,从缺损到牢固的水旱灾害治理之路。目前,广东正推进清远市黄茅峡水库建设、梅州市长潭水库扩建、大湾区堤防巩固提升和东江、北江、韩江、鉴江干流治理等工程,持续夯实江河安澜的防洪工程体系的“硬基础”和“软实力”。
一笔事关长远的“经济账”
黄茅峡水库工程以防洪为主。但在设计初期,广东就为该水库设置了多重功能,结合航运,兼顾灌溉、发电等综合利用。
“在规划设计阶段,广东早已把黄茅峡水库工程建设与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紧密结合,不仅打造技术先进、质量优良、效益显著的精品水利工程,更以工程建设带动库区镇村高质量发展,实现多维突破。”徐辉荣说。
黄茅峡水库移民安置区示意图航运方面,黄茅峡水库将同步建成Ⅳ级航道体系,把 500吨级船舶通航能力延伸至连江腹地,改善连江通航条件,显著提升水运物流效率,促进区域间物资流通与经济交流;发电方面,则将打造“绿色能源”,预计年均输出1亿多千瓦时绿色电能,为区域能源结构优化注入“清洁动力”。从这个层面观察黄茅峡水库的建设,不难看出广东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之道。
“民生账”之外,以水库建设带动区域发展,对于广东而言更是一笔事关长远的“经济账”。
黄茅峡水库承担着航运、发电、灌溉及调节水资源分布等多重功能,可以说是“一子落而全盘活”,建成后,将为北江中下游区域发展注入新动能。从这一层面看,不难看出广东投新、投缺、投资于人的长远考量。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投资于人”,明确要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分析人士认为,黄茅峡水库将以大规模基建扩大总需求,如工程建设能带动建材、机械等相关产业发展。同时,建设及运营也将活化利用商业街区,发展特色产业,推动“水+农文旅”融合,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促进北江区域经济繁荣。
从长期看,广东坚持“投新”“投缺”“投资于人”的投资方向,也将推动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实现转型。
例如,绿色发展上,黄茅峡水利枢纽工程通过抬田措施减少征地12426亩,节约土地征收成本约50亿元,同时推动耕地连片规模化经营,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开创生态友好型水利建设新模式。
另一维度上看,绿色电能也将有助力粤北地区实现绿色产业升级。徐辉荣认为,黄茅峡水库为广东发展绿色产业探索了新模式。“这一工程给我们工作的启发是,广东应该是利用粤东西北区域高山的自然环境,大力发展抽水蓄能电站。”
作为经济大省,广东也是全国用电第一大省。2024年,广东以9121亿千瓦时的用电规模居全国第一,同比增长7.3%,同时也成了全国首个年用电量突破9000亿千瓦时的省份,全省用电负荷连年创历史新高。
用电量增长,离不开可靠的电力供给。今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5年广东将新增电源装机3000万千瓦。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广东累计发电装机容量达2.27亿千瓦,同比增长14.1%。
7月7日13时41分,广东电网系统负荷达到15974万千瓦,为今年第一次创新高,较2024年最高系统负荷增长1.94%。对此,广东也在不断探索以更清洁的电能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如广东海上风电总装机规模已经居全国首位。梅州、肇庆、惠州、茂名等地的抽水蓄能工程进展正在持续刷新,粤西新能源打捆送出工程也即将投产。行业专家指出,广东把黄茅峡水库工程建设与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当工程建成时,这笔“民生投资”将以其综合效益让成果惠及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