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扬子晚报
“这两个月,在平台消费券等带来的提振拉动和流量红利下,几家门店生意都增长了1/3左右。”电话采访中,无锡徐顺记·馄饨·小笼店的店主徐飞告诉记者。
无锡馄饨小笼之于无锡,就像鸭血粉丝汤之于南京,是当地特产名小吃,也是街头巷尾都有且本地人极为挑剔的平民美食,可能最好吃的永远是自家楼下那一家,而对于从业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条极为考验手艺和经营手段的“红海”赛道。作为一个安徽人,从2008年起就到无锡在餐饮业打工的徐飞,用了将近十年的时间,成长为在无锡也小有名气的四家连锁门店的创始人。
一个安徽人,为什么在无锡开起了馄饨小笼连锁?“因为我这么多年一直在餐饮业类似门店里摸爬滚打,对这个行业是非常熟悉了。”当然,创业路上也有不少坎坷,比如店里生意有起色时,因为开始不了解租了二房东的门店,结果大房东收房导致不得不关店。到现在在小红书上搜索,还能看到有本地帖子说,家附近的徐顺记小笼味道不错,是打工人来不及做饭时的选择,结果不知道为啥突然关店了。
面对挫折,徐飞夫妇俩咬牙重新选址,重头开始。凭借着扎实的产品品质和优质的服务,徐顺记逐渐在无锡站稳了脚跟。如今,他已经拥有4家自营门店,另外还有3家亲戚开的加盟店也挂着徐顺记的牌子。在淘宝闪购平台的众多商家中,徐顺记·馄饨·小笼店也格外引人注目。这家无锡的本土小笼包店,5月、6月的订单量表现亮眼,也成为了这波消费券上线后拉动增长的典型案例。
而在这份亮眼成绩单背后,徐飞说,做餐饮最重要的就是把产品做好,把服务做好。在产品品质方面,徐飞有着近乎严苛的要求。“用料必须扎实,不能糊弄人。”以馄饨和小笼最核心的肉馅为例,徐顺记选用的都是“二八肉”,就是肥瘦比例在2:8的优质猪肉,不仅保证了产品的口感,也体现了对消费者的诚意。
徐顺记的生意,是在线下和线上平台齐头并进的,但徐飞说,自己不主张刻意引导客户去做评价,而是通过真诚的服务,让客户自发地给出好评。在选址策略上,徐飞选择在小区附近的商业街开店,这样既能服务周边的居民,又能吸引过路的客人。这种选址既保证了稳定的客源,又控制了租金成本,是非常务实的选择。
调整经营策略,拥抱外卖时代,餐饮数字化转型,这是徐飞一直在做的事情。如今的徐顺记,已经形成了堂食与外卖并重的模式。从业务结构来看,堂食仍然是主要的收入来源,约占总营收的60%,而外卖业务则占到了40%左右。
数据显示,徐顺记在5月、6月的订单量相比3、4月份有了显著提升。最近这两个月,店里的外卖订单生意上涨了约1/3左右,徐飞说,平台之间的良性竞争和消费券效应拉动,让自己的店里也又来了不少增量生意,比如夏季是餐饮旺季,很多游客白天玩了一天很累,晚上就直接在宾馆喊外卖,这时候无锡特色小吃馄饨和小笼包就是非常优先的选择,加上淘宝闪购和饿了么平台补贴发券和对参与活动的商家的推流,自己的小店被更多人看到和种草,实现了良性增长和生意扩圈,虽然参加活动后,因为优惠活动,部分客单价可能有所下降,但是订单量有了大幅增长,店铺的整体利润反而是增加的。
接住了“泼天流量”,徐飞却依然坚持脚踏实地。“所有的创业都是一步一步来的,循序渐进才能行稳致远。”徐飞始终记得,徐顺记主要服务的是当地居民,同时兼顾游客市场,他会不断去研究店里主打产品的馅料配比,兼顾大众消费者的口味,“比如传统无锡小笼是偏甜的,但是实际上现在这里也有很多‘新无锡人’,就像我一样,从安徽来无锡‘落地生根’,口味也没有那么传统,所以除了馅料配比调整,店里还有酸辣汤等,注重大众口味的融合,让更多人在店里吃到心仪的食品。”
【多说一句】
最新数据显示:7月以来,夏日消费持续走高,在淘宝127个城市的夜间订单环比6月增长超100%,“苏超”带动下江苏省超过10个城市的夜宵订单环比增长翻番。全国各中心城市、热门旅游城市消费热度大幅提升,清凉经济、宅经济等多重消费形态集中爆发。全国超过64万家门店的夜订单环比增长超过100%。
在各类消费经济的集中爆发中,从品牌连锁商家到中小商家,都在全新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快速寻求生意和经营的新突破。坚守品质匠心,借势平台消费势能,撬动“夏日经济”新增量,这是徐顺记在这轮爆发中交出的高分答卷,而更多像徐顺记这样的餐饮商家,看到了品牌逆势起飞的机会,比如武汉连锁品牌米国煲仔饭在平台上线以来订单增长1.5倍,创始人李柏稼打算在平台的扶持下继续扩张开店,今年从60家往100家门店冲锋;南京秦淮区的本地小吃店“鸡鸣汤包”受平台消费券拉动,日均订单翻了近三倍,老板杨超给每家门店增加了1-2名员工。
南京一位电商行业分析师告诉记者,在多措并举大力提振消费的背景下,外卖行业也需要多平台的良性竞争来为市场提供活力。在多平台共存的背景下,商家、消费者、骑手才拥有更多选择,让整个行业可以“良币驱逐劣币”,同时外卖消费创造出增量后,不仅可以带动中小商家增收,带动就业,也能让包括农业在内的上下游产业链从业者受益,形成正向循环。此前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就认为,外卖市场预计拉动约150万骑手就业,消费增量还辐射全产业链,实体商家和供应链为承接需求需扩充团队、完善环节,创造的岗位形成就业链式增长,且这些增长会直接转化为就业机会。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徐晓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