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贝壳财经
合资品牌正在释放出积极信号。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系分会(简称“乘联分会”)最新数据显示,主流合资品牌6月销量同比增长6.3%。从各家车企上半年销量来看,主流合资车企销量普遍增长,呈现回暖趋势。其中,一汽丰田、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上汽通用、广汽丰田等均实现同比增长,不过广汽本田、东风本田、东风日产仍继续下滑。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走访多家合资品牌4S店发现,目前合资品牌多款车型仍有较大幅度的优惠力度,销售人员还会重点介绍合资汽车的智能化功能。
合资品牌销量回暖背后,是燃油车智能升级、价格策略等多重原因共同推动的结果。
燃油车智能升级、“一口价”促销等拉动销量回暖
从上半年主流车企销量表现来看,一汽丰田同比增长16%,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上汽通用同比分别增长3.5%、2.3%和8.64%,广汽丰田也实现了同比正增长。
燃油车仍是部分合资品牌销量回暖的主力因素。今年1-6月,一汽-大众燃油车市场份额同比增长0.7个百分点;上汽大众旗下朗逸、帕萨特分别贡献超10万辆的销量;广汽丰田旗下凯美瑞、赛那、汉兰达三大燃油车旗舰总销量为17.91万辆,同比增长30%,占比提升至49.2%。此外,上汽通用昂科威Plus销量同比增近2倍。
“合资品牌销量回暖的核心原因在于策略调整到位。”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表示,一是燃油车智能化升级,也就是油电同智,从而重新激活燃油车市场,稳住基本盘。二是价格策略激进,合资品牌的“一口价”促销政策降低消费者决策门槛。三是丰田、大众、通用等加快本土开发节奏,推出更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产品和配置。
在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看来,合资品牌销量回暖也与价格战有关,用价格促销吸引一定量的消费者。此外,合资品牌在下沉市场品牌认知度高,可以消化一部分销量。
7月17日,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走访环京地区多家合资品牌4S店发现,目前合资品牌多款车型仍有较大幅度的优惠力度,销售人员在介绍产品时也会重点介绍智能化功能。
例如,在环京地区一上汽大众4S店,目前帕萨特现金优惠超4万元,途岳可优惠近6万元,如果购车优惠价格可进一步详谈。此外,一汽丰田、广汽丰田、一汽-大众、广汽本田、东风日产等多个合资品牌的多款车型均有数万元现金优惠。
本田、日产仍未摆脱下滑颓势
与其他主流合资品牌的正增长走势不同,本田和日产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仍相对承压。今年上半年,东风日产(含启辰、英菲尼迪)累计销量同比下跌23.5%;广汽本田、东风本田同比跌幅分别为25.63%、37.4%。
在张孝荣看来,本田、日产在中国市场销量下滑是其电动化犹豫、智能化迟钝、燃油优势缩减的结果。
柏文喜也认为,从两个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来看存在类似的问题,例如新能源节奏慢、燃油车智能化滞后、价格策略保守等因素导致市场份额持续流失。比如本田电动化转型慢,e:NS1、e:NP1等纯电车型月销不足千辆;燃油车优惠不足,价格“端着”,消费者转向竞品。东风日产虽然N7表现突出,但其整体产品线老化,燃油车竞争力下降,启辰与英菲尼迪品牌乏力。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通过易车数据发现,英菲尼迪多款车型的月销量徘徊在数十辆至百余辆之间,启辰的多款车型则在百余辆至千余辆之间。
新能源表现乏力,合资品牌未来或转为“并跑者”
虽然多个主流合资品牌凭借经典燃油车型的良好表现带动销量的提升,但其在新能源领域的表现仍相对乏力。乘联分会数据显示,6月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仅为5.3%,而同期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为75.4%。同时,在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前20的车企中,仅上汽大众一家合资品牌入榜。
柏文喜表示,目前各家合资品牌虽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均有布局,但整体渗透率仍较低,尚未成为合资品牌主要增量来源。张孝荣认为,合资品牌在电动化领域的竞争仍面临中国品牌的代际差距和创新速度碾压。
“合资品牌借助中方平台有望‘后发追赶’。”柏文喜表示。跨国车企正加速在中国市场本土化发展,例如大众汽车和小鹏汽车的合作;大众、宝马、奥迪、日产、丰田等车企和华为、Momenta等中国智驾供应商达成合作。
在柏文喜看来,合资品牌的一系列动作有利于其将燃油车智能化打造成差异化竞争突破口,以及进一步打造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产品。
业内也普遍认为,合资品牌目前需要稳定其在燃油车市场的核心优势,然后再追赶新能源。长远来看,柏文喜认为合资品牌不会“退场”,但将从“主导者”转为“并跑者”,未来三年是其在华“转型窗口期”,成败取决于本土化速度、产品定义能力与价格策略执行力。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王琳琳
编辑 杨娟娟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