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机构之家)
7月22日,成都银行(601838.SH)公告称,近日收到《四川金融监管局关于游先伟成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总经济师任职资格的批复》(川金监复〔2025〕176号),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四川监管局已核准游先伟公司总经济师的任职资格。
图片系成都银行公告总经济师游先伟任职资格获批
多年政务履历傍身,并深耕银行对公业务
从游先伟的职业生涯来看,横跨政府财政管理、国企运营及银行业务。此番晋升至总经济师一职,并跻身公司核心高管序列,指向成都银行对这位具有丰富政银资历老将的重视。
具体来看,游先伟为1969年生人,毕业于四川省委党校经济管理专业。他早期曾在政务及国企体系任职多年,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财政局办公室副主任升至基本建设科科长、副局长;此后转任企业,担任成都市武侯城建投资集团董事长、总经理,武侯区教育投资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之后又历任成都市武侯区经济与科技信息化局党工委书记、局长,区知识产权局局长等职。
深耕当地多年,历经多年政务体系历练及资源积淀之后,游先伟肩负重任,来到成都银行,从对公业务做起,曾任中小业务部总经理、后升任公司业务部总经理、投资银行部总经理。这不仅与其过往工作基因契合,也与成都银行偏向对公领域的业务风格一脉相承。2024年12月,游先伟在成都银行发展再进一步,经董事会决议聘任其为总经济师,位列高管之列,直到昨日任职资格获核准。
机构之家梳理目前银行高管设置,成都银行是目前为数不多设置总经济师作为核心高管的银行之一。从该职位之内来看,与银行内审、风控、合规等业务息息相关,这在前任总经济师郑军离任评价中可见一斑。
图片系成都银行前任总经济师郑军离任评价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
表格系成都银行高管名单
资料来源:公司官网
成都银行原总经济师郑军因退休于去年12月离任,并获公司高度离任评价。对比前任两任履历来看,两者工作背景特性具有微妙的相似度,基本延续“体制内任职—空降至银行对公业务”的经历。郑军早期任职曾任四川省财政厅社会保障处助理调研员,并挂职锻炼担任四川省阿坝州茂县县委副书记。进入成都银行后,历任营业部副总经理、总经理。后升任总经济师,并兼任西藏银行董事、四川银行业纠纷调解中心第二届理事会理事。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一年多时间里,成都银行董监高职位变动频频,包括副行长李金明、董事韩雪松、职工监事赵颖等,并新聘2位高管。新聘高管中,除了总经济师游先伟之外,还与去年10月正式迎来新任行长徐登义。徐登义作为一名资深建行老将,先后供职于成都分行、四川省分行,并晋升至泸州分行行长。在加入成都银行之前,其还担任省内兄弟行--成都农商银行副董事长、行长。
成都银行多项指标增长放缓,躺平“基建”风险犹存
从经营业绩来看,尽管成都银行过去多年实现多项指标规模跨越,但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边际增长力量正逐步放缓,过往高成长之态势难现。
从收入端表现来看,2020年至2024年,成都银行营业收入从146.0亿上升至229.8亿,累计增长57%,但主要还是前几年贡献,2021年至2024年增速分别为22.5%、13.1%、7.2%、5.9%,从过去高歌猛进增长之态已经落入个位数增长,今年一季度更是以3.2%的增速再创新低,同比增3.2%至58.2亿。
与此同时,2020年至2024年期间成都银行盈利规模(归母净利润口径)则从60.3亿上升至128.5亿,过去4年同比增速分别为30.0%、28.2%、16.2%和10.2%。今年一季度同样落入个位数增长,同比增5.6%至30.1亿。诚然,过去多年成都银行盈利规模快速扩张让大部分银行同业都难以企及,但增长快速回落的姿态,让市场不得不担忧其会否最终“泯然众人矣”的结局。
图片系成都银行近几年收入与利润增速表现(%)
资料来源:wind
在此过程中,成都银行还饱受市场对其过多依赖当地基建、市政项目相关质疑。在川渝经济圈建设的国家大战略之中,成都银行充分受益,同时也伴随着该行对基建城投领域的过多依赖。以2024年年报来看,成都银行前十名贷款客户中,有九位来自“租赁与商务服务业”。横向来看,该行2024年末高达46.7%的租赁与商务服务业占比,不仅创数年历史新高,且远高于一众城商行。成都银行似乎热衷于躺平此类“低风险—低成本—低收益”的业务模式之中。
图片系成都银行对公贷款中“租赁与商务服务业”行业占比(%)
资料来源:wind
然而,伴随着如今业绩增长放缓,成都银行是否需进一步“开疆拓土”?摆在眼前的客观事实是,基建不可能永远维持高增长,经营多元化才是未来之路。不过从目前来看,该行仍在自身舒适圈内发展。例如,成都银行在2018年即提出的零售业务转型,历经多年后,零售贷款规模占比下降至17%。
图片系成都银行零售贷款占比情况(%)
资料来源:wind
随着管理团队更迭并成雏形,如今的成都银行,既需要新任行长徐登义带领下进一步开源提振收入,同时也需要总经济师游先伟做好内部管理等支持工作。后续该行能否走出舒适区,减少“基建银行”标签,为更长期做投资,仍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