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市场周刊微博
(来源:点拾投资)
导读:曾经有人问我们,如何衡量一位基金经理是否优秀?我们的回答是:能否持续跑赢市场。身处风格两三年轮换一次的A股市场,一年跑赢市场并不难,难的是持续多年战胜指数。投资者希望基金经理获得可持续的超额收益,即真正的pure Alpha,而非高波动的smart Beta。
此前出台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强调了长期跑赢业绩比较基准和风格稳定的重要性。这与我们观察基金经理的视角不谋而合。通过足够长的周期,剥离掉基金经理超额收益中的风格(运气)部分,为大家找到持续有超额收益的主动权益基金。
以此为标尺,我们以截至今年6月末市场上成立运作三年以上的3600余只主动权益类基金为样本,从中找出连续三年、五年甚至更长时间持续跑赢市场的基金。最终,广发多因子(002943)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它的历史成绩是“连续七年战胜沪深300指数、中证800和万得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而这样的基金全市场只有2只。
广发多因子由杨冬和唐晓斌共同管理。除广发多因子外,杨冬参与管理的广发价值领航、广发瑞誉、广发均衡成长这3只基金,均于7月创下净值新高。从持仓看,4只基金的配置各有差异:广发多因子的行业更分散,风格更均衡;广发瑞誉和广发价值领航着重于挖掘成长价值较高的领域,广发均衡成长则兼顾成长潜力与相对估值的均衡。
以2025Q2披露的持仓为例,广发多因子前十大重仓股中有4只金融股,其他部分为电力设备、有色、医药、交运、通信等。广发瑞誉和广发价值领航的前十大重仓股中,创新药占比稍高,其次为电力设备、互联网、电子等。广发均衡成长前十大以银行和计算机为主。从持股重合度看,只有1只个股同时被4只基金持有,仅有2只个股同时被其中3只基金持有。
此外,杨冬在管产品中还有广发稳健策略、广发东财大数据等smart β增强产品,观察两只基金过去几个季度的持仓可以发现,前者持仓偏向红利主题风格,后者持仓偏向高景气风格,持仓数量较多且分散,自杨冬接管以来也持续战胜基准。
那么,杨冬是如何管理这些差异化的公募产品?他又是如何在多个策略下,实现可复制、可持续的超额收益?我们通过基金持仓分析发现,区别于单一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杨冬是以团队化、多策略的方式,来追求稳定、可持续的超额收益。
“连续性”是主动投资能力的体现
无论是体育比赛还是商业世界,“连续性”都是衡量能力最重要的指标。“飞人”乔丹连续多年带领芝加哥公牛进入季后赛,并且实现了两次三连冠。苹果和亚马逊是少数收入体量达到250亿美金后,还能连续10年保持20%增速的公司;可持续让他们成为同类的杰出代表。
在投资中,“连续性”也是衡量主动投资能力的重要维度。一年跑赢市场并不难,但要连续多年跑赢风格不断变化的市场,是极其困难的。过去7年(2018-2024年),广发多因子是唯二每年跑赢三大主流指数(沪深300指数、中证800和万得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的主动权益基金之一。
表1:广发多因子近7年历史业绩表现
数据来源:Wind;区间2018年1月1日—2024年12月31日,唐晓斌任职日期从2018年6月25日至今,杨冬任职日期从2021年7月2日至今,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今年上半年,广发多因子取得了11%的绝对收益,是百亿基金中为数不多保持好业绩的产品。截至6月末,基金成立以来的累计回报345.84%,年化收益率高达19.21%;而同期沪深300和中证800指数的涨幅分别为19.36%和11.76%。(数据来源:Wind;数据区间:2016年12月30日—2025年6月30日)
除了广发多因子,杨冬还参与管理7只公募产品(2只为今年新成立的基金),都取得了较好的超额收益。截至6月30日,他在广发东财大数据精选A(002802)和广发稳健策略(006780)的任职回报分别为19.01%、42.33%,相比基准的超额分别为9.20%、22.37%。
表2:杨冬参与管理的公募基金一览表
从用户理财需求的角度看,大众理财主要有两类需求:一是买入能够长期持有的底仓类产品,这类基金需要能稳定战胜指数;二是风格鲜明的配置型产品,适合更高阶的投资者,结合对市场的判断自主配置。
从投资范围和持仓特点来看,杨冬团队管理的产品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底仓型基金,以战胜沪深300、中证800指数等主流指数为基准,如广发多因子、广发价值领航等;另一类是风格增强基金,在长期具有“聪明贝塔”的基础上做增强,如广发稳健策略、广发东财大数据等。
主观多头:
动态调整行业和风格获取超额
杨冬是广发基金自主培养的投研老将,他于2006年加入广发基金,先从专户投资做起,到2021年7月开始陆续管理公募产品。作为从业近20年的老将,杨冬构建了“宏观四周期”的配置体系,通过动态调整行业和风格获取超额收益。
以广发多因子为例,2021年重点配置了煤炭、有色和化工等顺周期板块,使得基金在周期行情下获益颇丰。同年三季度,通过减持周期兑现收益,转而配置了避险属性较强的非银金融,全年跑赢业绩基准达87.26%。
2022年以来,广发多因子加仓银行,2023年增配创新药,当年四季度开始,广发多因子就是泽璟制药—U最大的机构股东。自当季初至今年3月31日,泽璟制药—U股价累计涨幅达到113%。
2024年上半年则重点配置了金融、高端制造、创新药、新能源等细分行业龙头,相关标的在较长时间处于历史估值相对低位。同年“9.24行情”启动,非银金融、电子等成为当时表现最为亮眼的板块。广发多因子在9月的单月涨幅达到28.53%。
表3:广发多因子近三年行业配置变化
数据来源:Wind及基金定期报告,仅统计占比超5%的行业对照市场环境和持仓变化,我们能看到杨冬团队在不同阶段都体现了较好的行业配置能力。高胜率的行业配置,也展现在广发价值领航的组合管理中。今年一季度,组合增持了高景气度的创新药、订单量有所改善的国防军工和机械设备,减持了基础化工、非银金融、通信等板块。
表4:4只基金在今年二季度持有的医药股
数据来源:Wind,2025年基金二季报,持仓个股仅供展示,不做个股推荐具体到持股层面,4只基金各有差异。以创新药板块的持仓为例,持仓比例较高的是广发瑞誉和广发价值领航,前十大中均有3只,合计持股市值占净值比分别为17.35%和11.99%,重合的个股是科伦药业和信达生物。广发多因子和广发均衡成长各持有1只医药股,分别是科伦药业(6.86%)和悦康药业(3.53%)。
从重仓股的市值大小看,广发多因子、广发瑞誉以千亿以上市值的个股为主,广发价值领航和广发均衡成长则以千亿以下的市值为主。另外,从持股重合度看,只有1只个股同时被4只基金持有,仅有2只个股同时被其中3只基金持有。
“主观+量化”:
在Beta的基础上追求Alpha
与主观多头的产品不同,杨冬还会采取“主动+量化”策略管理产品,希望在贝塔的基础上获取阿尔法。比如广发东财大数据、广发稳健策略、广发制造智选、广发科技智选,都是采取团队化、多策略的管理模式。
主观的优势是大势研判和个股挖掘,量化的优势是挖掘非线性规律,两者结合后,超额来源更加多元。杨冬团队管理的风格增强产品中,主观负责风格的轮动与搭配,量化负责风格子策略的搭建。
以广发稳健策略为例,杨冬团队自2024年初即看好红利资产的投资机会,并按照A股和港股市场的差异对团队做了精细化分工。其中,杨冬负责捕捉港股主观红利机会,2位量化研究员主要负责A股量化红利。前者向港股高分红低估值的大股票集中,后者则聚焦于在A股的高股息股票中进行基本面筛选和波段交易。
体现在业绩方面,在2024年红利风格占优的情况下,广发稳健策略取得了25.93%的收益率,跑赢中证红利全收益指数7.17%。今年上半年,通过在A股和港股优选高股息股票,6个月回报约13%,跑赢中证红利全收益指数约13个百分点。
图1:广发稳健策略近年来的业绩表现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年6月30日,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分析广发稳健策略近一年半的持仓,基金持仓股票主要分布在银行、非银金融、公用事业、基础化工、环保、煤炭等行业,跟市场偏好的红利机会比较契合。此外,组合持仓的港股占比在22%到45%之间,原因是港股红利类资产具有整体估值更低的优势。
除了主动管理,广发稳健策略还利用机器学习因子在红利股票池中挑选标的,基于景气度因子和价量因子不断筛选被低估的红利品种。
自2024Q1至2025Q2,组合前十大重仓持股变换较快,但个股估值(PE-TTM)大部分在20倍PE以内,不乏10倍PE以内的公司,股息率大部分在2%到8%这个区间。整体来看,通过红利+低估+高股息+轮动,广发稳健策略大幅跑赢了传统的红利指数。
分析杨冬管理的风格增强基金,持仓特点各有差异。以2025Q2持仓为例,比如广发稳健策略组合以具有红利特征的价值类公司为主,前十大持仓集中度为29.87%;广发东财大数据组合以成长特征的公司为主,前十大持仓集中度为27.13%。
多策略体系:新时代的投资范式
参考海外公募基金行业的发展历程,资产管理行业经历了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用户为中心”的两个不同阶段。随着产品数量的增加,公募基金作为普惠金融的载体,主要为用户提供两类解决方案。
一类是风格清晰透明的被动化指数产品,是用户资产配置中的一种工具;另一类是在风格清晰的贝塔层面,再提供稳定阿尔法能力的主动投资产品。对于后者来说,不仅要有清晰的贝塔设计,还要在此之上实现可持续的超额收益。
通过前面的分析和对比,杨冬团队正是针对上述两类需求布局了相应的产品线。从团队构建和策略层面看,他带领的“主观+量化”相结合的投研团队具有三个独特性:
第一个独特性:管理不同策略的产品。杨冬团队当前管理的8只公募产品,有着不同的业绩基准和投资策略,呈现出差异化的风险收益特征。
第二个独特性:基于团队和平台的超额来源。杨冬参与管理的产品,既有连续7年战胜三大指数的广发多因子,也有近几年表现出彩的广发价值领航、广发均衡成长、广发瑞誉,还有大幅跑赢红利和成长的风格基金——广发稳健策略和广发东财大数据。产品超额收益并非仅仅来自基金经理个体,也源于团队和平台的合力。
第三个独特性:主动和量化的专业化分工。在AI赋能投资的新时代,通过自上而下的宏观研判选出方向,再通过AI处理海量数据(维权)捕捉投资机会,正成为资管行业的一大趋势。在“主观+量化”的融合探索中,杨冬团队有着清晰的分工,把主观和量化的优势叠加,在各自擅长的领域提供阿尔法。
在《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中,主动权益基金的业绩基准和长期超额变得更为重要。过去几年,杨冬带领的团队取得了不错的业绩。我们相信,这种团队化分工、多策略体系、主动和量化的结合、更细化的产品定位等,也十分契合《行动方案》中有关“加快‘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的要求。
— 证券市场周刊 广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