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当老龄化成为无法回避的社会图景,我们谈论养老设施、助老政策、医疗保障……却常常忽略“黄昏下的心事”,老人内心深处的波澜。
“衰老”二字,不仅关乎生理机能的衰退,更是一场深刻的精神跋涉。它像一场无声的风暴,席卷着老人的内心世界——是追忆人生的不舍,是应对未来的局促,是独守空房的孤寂,是疾病来袭的焦虑……
真正的“老有所养”,必然包含“心有所安”。今日,北京日报客户端推出“关爱老年心理健康”特别报道,旨在将目光投向老年心理健康问题,帮助老人找回内心的宁静与精神的丰盈。
根据《中国老龄发展报告2024——中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我国23.76%的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 26.4%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社会交往、家庭关系、社会角色、身体机能的变化,都可能导致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我们邀请什刹海社会心理服务中心负责人李媛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张庆娥,依据他们的临床事例,来分析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成因。
心理健康问题诱因一:社会交往减少
“赵阿姨,您好,在家吗?”“谁啊?”“我们是社区的,来看看您。”“哦,我挺好的,不用了。”
年过六旬的赵阿姨,因为一些变故,近年来一直独居,很少出门。社区平时的活动丰富多彩,每次通知到赵阿姨,她总是婉言谢绝。不仅如此,社区登门拜访,经常连家门都进不去。这导致赵阿姨性格越来越孤僻。
社区联合社会心理服务中心的心理老师,进行家访,但还是“重蹈覆辙”,赵阿姨不愿开门,双方隔着门聊天。
多次交流沟通后,心理老师发现,赵阿姨并非完全封闭,平时也看报纸、听广播。在心理老师的反复登门拜访之下,赵阿姨被打动,终于愿意走出家门,来到什刹海社会心理服务中心。虽然只是出于“情面”考虑,但从自我封闭到愿意参与社会活动,已经是巨大的进步。在与心理老师交谈过程中,赵阿姨聊起她坎坷的个人经历。长期独自面对艰辛生活,让她自尊心极强,同时又有些自卑,总担心自己给别人添麻烦。
后来,心理老师邀请赵阿姨担任志愿者,她积极参与,人也越来越阳光开朗。
解读:什刹海社会心理服务中心负责人 李媛媛
社会交往非常重要,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在群体中得到认可。老年人因为家庭、身体等原因,会产生退缩心理,社会交往减少,这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很大。赵阿姨缺少社会活动,活力会越来越差。志愿者的角色,让她重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心理健康问题诱因二:家庭关系僵化
已经不知道是第几次,钱阿姨又到社区来投诉,这次是因为邻里矛盾。钱阿姨情绪非常激动,大声哭诉。
钱阿姨已经六十多岁,早年离异,独自带着女儿生活。当年离婚,总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钱阿姨表面不在意,努力将女儿培养成才,但心里始终有些芥蒂。时不时地,会跟邻里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产生矛盾。
随着矛盾越积越深,到了难以调和的程度,社区不得不请心理老师介入。
第一次与心理咨询师的交谈,持续了4个多小时。其间,心理老师两次提出关心——问钱阿姨要不要先吃点东西。但她更希望倾诉,所以交流没有中断。这4个多小时,钱阿姨宣泄了自己几十年来的委屈、愤怒。她说:“已经很久没人愿意听我说这么多话了。”婚姻的不幸、与婆家的矛盾、娘家的支持不够、“他们都欺负我”的想法,造就了她喜欢跟别人较劲、跟自己较劲的行为模式,并产生负面情绪。
交流中,心理老师找到了钱阿姨家庭中的积极资源——孝顺的女儿女婿,让她意识到“我是可以很好的”。在女儿女婿的支持下,她最终走出阴霾。
解读:什刹海社会心理服务中心负责人 李媛媛
老年夫妻之间的关系、与子女的亲情关系、隔代养育理念的冲突,都可能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我们梳理了钱阿姨的家庭关系,发现主要是失败婚姻造成的心理创伤。但同时,又找到了她家庭关系中的积极资源。后来,女儿女婿还带她旅游散心,帮她恢复积极情绪。
心理健康问题诱因三:社会角色变化
吴叔叔退休前,是单位的部门经理。他事业心强,不但身先士卒,管理能力还很突出。顺理成章,工作业绩同样不俗。但就是脾气有点暴,性格强势。
一退休,突然闲了下来,以往忙碌惯了的吴叔叔,有点不知所措。老伴儿让他多出门走走,他一开始照做了。但是看到其他老人下棋、钓鱼,又提不起兴趣。原先在单位,吴叔叔是文娱活动的积极响应者,但一退休,就没了参与念头。
于是,吴叔叔就回家看电视,看困了在沙发上睡觉,醒来再看电视,如此循环。时间一长,变得更爱发脾气。老伴实在忍无可忍,寻求心理援助。
心理老师在家访时,发现吴叔叔家里有很多书法作品,就鼓励他,坚持兴趣爱好。后来,还把他推荐到社区,担任老年人书法社团的老师。吴叔叔重新恢复了忙碌,不再闷在家中。
解读:什刹海社会心理服务中心负责人 李媛媛
吴叔叔这个案例,就是典型的因为退休,社会角色发生变化,导致退休生活不适应,情绪波动大。以前工作的时候,天天上下班,规律生活。退休生活节奏变化巨大。特别是原先工作中对自己要求比较高、职务比较重要的老人,一时间落差较大,产生失落感、低价值感、低成就感。我们通过鼓励他发展兴趣爱好,帮他找回成就感。
心理健康问题诱因四:身体机能衰退
自觉记忆力下降的老年女性患者李阿姨,长期失眠,自觉近1年记忆力明显下降,在当地医院做了认知量表评估显示认知功能下降,头部核磁显示有脑萎缩,考虑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早期。
来到北京安定医院进行全面评估检查后,发现李阿姨属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出现的生理性脑萎缩。脑萎缩并不一定是阿尔茨海默病。进一步沟通后,医生发现李阿姨长期失眠,自服安定类安眠药。而安眠药不规范使用会影响认知。
李阿姨被诊断为老年焦虑症。经过调整睡眠药,系统抗焦虑治疗以后,她睡眠和焦虑明显改善,认知问题也解决了。
还有一位周大爷,浑身疼痛,已经在各大综合医院多个科室反复就诊检查,都没发现问题。后来有医生建议他到精神科就诊,开始老人非常抵触,但是后来多个其他科室的医生都建议他到精神科就诊。经过评估检查,发现老人除了疼痛,还有长期失眠、心烦、食欲差等问题,只是因为疼痛问题很突出,掩盖了其他的症状,老人被诊断为抑郁症。经过系统抗抑郁治疗后,老人的疼痛和其他症状均得到缓解。
解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副院长张庆娥
老年人往往会患上一些基础的躯体疾病,比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病等,可能影响到大脑功能。中枢神经系统一些化学物质和神经递质发生了异常改变,还有激素水平变化、遗传因素等都可能导致精神疾病。
而且,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关系复杂,相互影响。老年抑郁症、焦虑症容易和躯体疾病共病,也是慢性躯体疾病的危险因素。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