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湖南醴陵沩山镇的佛年学校原名大林小学,是著名教育家、教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老校长刘佛年儿时求学的母校。曾经,这所乡村学校因设施陈旧、师资不足,生源流失至不足60名学生。2014年暑假,为传承刘佛年老校长的教育理念,以专业力量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9名硕士研究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在佛年学校初办“佛年爱心夏令营”,也自此开启了一场长达十余年的青春接力。11年来,百余名大学生志愿者先后奔赴而来,开展了十届“佛年爱心夏令营”,用800余个小时的志愿服务,累计帮扶800余名乡村孩子。如今,佛年学校已发展成为教育部第四批乡村温馨校园典型案例学校、湖南省温馨校园、株洲市最美村小,学生数量也回升到180名,成为湖南醴陵一张闪亮的教育改革名片。
11年间见证和创造“教育改变人生”
少年立志,青年立功。11年来,“佛年爱心夏令营”带领山区孩子们打开通往更广阔天地的大门,频频创造和见证“教育改变人生”的故事。“小时候真的超级崇拜来支教的老师们,落落大方、知识面广、温暖有爱,做梦都想成为这样的人。”2015年,还在上小学四年级的钟翎萱第一次参加佛年爱心夏令营。“小时候感觉这个夏令营就像万花筒一样,每年转动一次,带来不一样的新事物,每个夏天都会有新体验。”如今,钟翎萱已经考上大学,她也加入到服务乡村教育的大学生志愿者队伍中。佛年学校副校长朱晓红全程参与了这十届“佛年爱心夏令营”,她亲眼看着一批又一批青年大学生走进大山,一批又一批孩子走出大山。“志愿者们为佛年学校的孩子们带来了乡村接触不到的各种新鲜名词、新鲜事物,帮助孩子们开拓视野、从小树立远大理想。”除了送教上门,华东师范大学还多方筹措资源,邀请孩子们来到上海研学。2024年,在刘佛年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佛年爱心夏令营”的师生们来到上海,走进了刘佛年曾经工作过的华东师范大学校园。通过“佛年爱心夏令营”,一批又一批大学生志愿者将教育热忱挥洒在基础教育一线,而这里也见证着志愿者们的成长蜕变。首届夏令营志愿者吕文斐,当年还是华东师范大学一名在读硕士研究生。毕业时,她放弃了企业高薪工作,应聘成为一名小学教师。如今的吕文斐,站在上海市杨浦区控江二村小学的讲台上,她比任何时候都清楚,就是当年在夏令营的星空下,笃定了今后要走的路。同样是首届夏令营志愿者的石玉枝,现已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一名辅导员。“我们学教育学的,就是希望能走进教室、融入学生,深度感知当地教育发展现状,佛年爱心夏令营给了我们很好的机会。”毕业后,她选择进入高校从事学生思政工作,“我常和学生们讲当年的支教经历,告诉他们一定要立足专业,把青春热情投入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事情上。”
师生带着精心设计的课程送教上门
“佛年爱心夏令营”每年短短15天,如何做到高质量的教育帮扶?答案是功夫在平时。除了满腔热情,师生们将刘佛年先生提出的“求实求精,求活求新”的教育理念落实到教学过程中,每年都带着精心设计的课程送教上门。今年的夏令营设置了四大系列、八大模块共40节的课程。同学们结合学科专业,因地制宜设计教学内容。醴陵是革命老区、将军摇篮,红色资源丰富,课程与教学系硕士生邵宇晨通过深入挖掘湖南和上海两地的红色资源,寓教于乐,让小朋友们与革命先辈跨时空对话。今年夏令营还首次设计了AI课程。佛年学校四年级的魏琮艺在作业里这样写道:“AI绘画的作品很像是真人画的,我还学会了用聊天机器人作为自己的学习小助手。”“一个不落下,每个都出彩”,体育、舞蹈、绘画、演讲、情景剧等教学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学习兴趣,最受孩子们欢迎,课堂活跃度最高。经过精心设计,孩子们在快乐中得到素质拓展,为终身幸福打上精神底色。
志愿帮扶助力乡村学校实现内生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今年暑期出发的160支学生社会实践项目中,有50支团队以教育帮扶为实践主题。除了“佛年爱心夏令营”, 教育学部还派出“同心同语同行”新疆少数民族儿童国家通用语言趣味夏令营、彩虹夏令营、大飞机爱心暑托班、曙光志愿者服务队等,奔赴新疆、云南、山西、广西多地。这些志愿帮扶项目通过“高校+乡村学校”的结对机制,为教育帮扶提供了可持续的资源保障、接力式的志愿服务模式,在全国多地落地生根,实现了从乡村到城市,从寒暑假到覆盖全年,从传统课程到数智赋能的转型,帮助乡村学校实现内生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表示,学校积极探索专业公益实践课程化,通过“教育筑梦”计划助力乡村振兴,全面推动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思政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让师生们在真实场景中,弘扬教育家精神,接续回答教育强国的时代之问。
原标题:百名大学生志愿者11年教育接力打造株洲最美村小,“教育筑梦”在这里具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