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化新网)
完善期货品种 深化市场开放
我国正从塑料生产大国加快向强国转型,如何增强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话语权成为业内焦点。近日,大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大商所)于大连召开的提升塑料期货价格影响力研讨会上,参会代表围绕更好发挥期货市场功能作用、服务中国塑料“走出去”积极建言献策。
记者了解到,我国塑料产业规模全球第一,但定价方式却长期受制于人。2024年,我国塑料产量占全球比重接近30%,聚氯乙烯(PVC)、聚丙烯(PP)等品种出口增速均超过50%,东南亚以及非洲、南美等新兴市场成为中国塑料的重要出口目的地。然而,塑料品种的国际贸易定价多依赖于境外现货价格指数或直接采取“一口价”模式,缺乏透明度和公允性,难以匹配我国企业的全球布局需求。
对此,多位企业代表认为,当前塑料期货已逐步成为国内现货贸易重要的定价基准,未来进一步提升塑料期货价格影响力、探索推动塑料期货在国际贸易定价中的应用,将有助于我国企业将生产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增强中国价格的国际影响力和化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有代表提出,提升塑料期货价格影响力的首要任务是丰富期货品种供给。浙江明日控股集团董事长韩新伟表示:“塑料品种类别牌号众多,无论境内还是境外企业,都希望大商所能推出更多更精准、更有代表性的塑料期货品种,并继续提升市场运行质量,更好地吸引境外客户参与进来。”
还有代表认为,企业和金融机构需协同发力。中化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光建议,企业可尝试将塑料期货用于国际贸易来替代现有的现货指数定价,促进海外客户对我国塑料期货的了解和使用;海外的中资金融机构也可以基于期货点价、期货套保形成的全套方案和服务去吸引海外企业参与中国期货市场。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傅向升表示,石化行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期货市场的支持,特别是在当前行业整体效益不佳的背景下,企业更需在内外贸中用好期货工具以实现长期稳健经营。希望大商所继续做好新品种的跟踪研发,扩展延伸产业链服务范围,助力我国化工产品走向高端、走向世界。
据悉,大商所正从两方面提升塑料期货价格影响力:一方面将继续完善产品体系建设,沿烯烃、芳烃、炼化副产品等方向,丰富塑料相关的期货品种,同时加快上市月均价期货,进一步适配企业贸易定价周期;另一方面将继续推动塑料期货市场国际化。目前,大商所已将合格境外投资者可交易的塑化品种扩展至6个,未来将推动液化石油气等品种的国际化进程、探索开展塑料期货品种境外交收、深化与境外交易所合作,实现期现货市场的全球互联互通。
大商所表示,将支持企业推动期货价格更深层次地融入采购、销售、库存策略制定,带动全产业链升级,同时在国际贸易谈判中更广泛地将期货作为定价基准,进一步增强我国塑料期货价格在全球的辐射力、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