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创中国)
记者7月21日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赖仞团队在破解鸟类味觉适应关键机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研究团队不仅揭示了动物感官精妙适应环境的机制,也为深入理解鸟类与植物间的协同演化关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提供了重要科学线索。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期刊《科学》上。
酸味通常被哺乳动物视为潜在有害物质的警示信号。然而,许多鸟类却能频繁取食富含高浓度有机酸的酸性水果,其耐受机制曾一直是科学界长期悬而未决的难题。针对这一科学难题,赖仞团队展开了深入研究。
研究表明,鸟类具备这一独特适应能力的核心在于其酸味觉受体OTOP1的功能演化。研究团队通过解析鸟类OTOP1受体的适应性演化过程,发现该受体发生了关键的功能转变。这种转变显著提升了鸟类对酸的耐受能力,使得鸟类能够有效取食酸性水果,从而拓宽了其食物来源。研究进一步发现,在鸟类中,鸣禽类群的OTOP1受体发生了单个氨基酸残基突变。这一精妙的演化策略,有效强化了鸣禽类群对酸的耐受能力。
此外,研究团队还揭示了鸟类酸味耐受能力与甜味感知能力之间存在的潜在协同演化机制。这种协同作用使鸟类不仅能有效耐受果实中的高有机酸,还能敏锐感知果实中的糖分,即甜味,从而更高效地开发和利用水果资源。
该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鸟类感知耐受酸味的分子机制,明确了OTOP1受体的功能演化是驱动鸟类食性拓展和物种快速辐射演化的又一关键分子基础。同时,团队提出的“鸣禽酸味耐受与甜味感知协同演化”假说,为理解复杂感官系统如何协同演化以适应环境提供了全新视角。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赵汉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