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少了,表格却多了;检查减了,台账却厚了。基层减负三年行动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反弹回潮的隐患依然存在。形式主义像韭菜,割一茬又长一茬。究其根源,在于我们尚未完全跳出“以形式反形式”的怪圈。真正的减负,应当是从权力运行机制上动刀子,在治理体系现代化中破题。
减负不能停留在“数字游戏”。单纯压缩会议时长、减少文件数量只是治标,关键要重构工作评价体系。上级部门要改变“痕迹管理”的路径依赖,建立以实绩为导向的考核机制。考核指标要删繁就简,聚焦核心任务;数据采集要智能共享,打破信息孤岛;督查检查要合并同类项,避免重复劳动。制度设计上多些“用户思维”,基层落实才能少些“无用功”。
减负不是降低标准,而是腾出双手抓大事。会议压缩出的时间,要转化为走访群众的脚步;表格精简后的精力,该投入到解决实际问题上。当前要警惕两种倾向:有的把减负当“卸责”,重要工作敷衍了事;有的患“减负焦虑症”,不敢主动作为。必须明确,减的是冗余负担,增的是治理效能。党员干部要学会“十个指头弹钢琴”,在轻装上阵中展现更大担当。
减负需要上下联动。上级机关要带头整治文山会海,杜绝“甩锅式”问责;中层部门要当好“变压器”,不搞政策加码;基层单位要敢说真话,及时反馈执行梗阻。建议建立“基层负担观测点”,运用大数据监测负担变化,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闭环机制。同时完善容错纠错机制,让干部从“怕犯错”的心理负担中解放出来。
减负成效最终要由群众评判。当干部不再忙着“造盆景”,群众自然能看到“真风景”;当考核不再盯着“留痕”,实干必定蔚然成风。这需要保持历史耐心,既要打攻坚战,也要打持久战。唯如此,减负才能真正转化为治理效能,让基层干部心无旁骛地做好新时代的“答卷人”。
作者:陕西神木市委组织部曹斌
编辑:赵佳欣
责编:志寿
审核:姚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