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法制报)
□ 刘文利
以法之翼,护航青春。7月7日,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矫正教育系“心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满怀热忱与期待,奔赴唐山启明学校,开启了一场为期9天、意义深远的社会实践之旅。
“心桥”实践团的12名成员分别来自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监狱学(矫正教育方向)、戒毒学(戒毒工作方向)以及社区矫正三个专业,他们带着专业的学识与技能,投身到特殊青少年的矫治教育工作中,以实际行动诠释着青春的担当与使命。
嵌入日常 规范行为
唐山启明学校作为河北省首家专门教育学校,专注于有严重不良行为及涉罪未成年人的矫治教育工作,自2023年底建校以来,坚持以“矫治有成效,权益有保障,就业有出路,升学有希望”为办学目标,成功帮助百余名青少年回归正轨。
为了确保社会实践顺利开展,“心桥”实践团的指导老师和每名成员做了充分准备。他们采用座谈交流、实地观摩以及查阅工作档案等多种方式,从学校独特的办学特色,到环环相扣的矫治流程,再到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轨迹,都进行了详细的调研,为后续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筑牢了坚实根基。随后,12名实践团成员带着热情和专业的态度,以“融入式管理”为切入点,全身心地投入学生的管理、教育工作中,力求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爱心,助力学生实现更好的转变与成长。
从清晨有序组织队列训练、整理内务,到课堂辅助教学、引导知识学习……团队成员将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的纪律规范,转化为可触摸的日常指引。团队创新“朋辈陪伴+正向激励”模式,与学生结对,通过一起参与校园劳动、分享成长故事,逐步消解抵触,重塑规则意识、矫正不良行为,精准“把脉”,对症下药。
带队老师介绍,实践团成员均是相关专业的班级优秀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他们带着平时积累的经验和技能,对启明学校国旗班的学生进行规范化训练。在实践团指导下,启明学校国旗班的学生动作规范、眼神坚定。实践团摄影组还为国旗班拍摄了纪录片《国旗班的一天》,得到学校领导、老师的高度评价,也成功激发了学生们内心向上攀登、向善前行的坚定决心与无限动力。
以心治行 用爱塑魂
团队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为学生建立个性化行为档案,通过观察、谈心、心理测试,剖析说谎、斗殴等不良行为背后的心理成因。针对叛逆型学生,设计“情绪树洞”倾诉环节,让其宣泄压力;对习惯不良者,从按时作息、礼貌用语等小事抓起,每实现一次就给予“成长积分”,兑换书籍或零食奖励,以正向反馈驱动行为转变。
在心理辅导时,成员们设计了情绪管理、自信心培养、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的课程。在授课过程中,他们通过讲解情绪产生的原理和调节情绪的方法,如深呼吸、积极的自我暗示等,帮助学生们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因冲动而做出违法犯罪的行为;他们组织学生们进行小组活动、自我展示等,挖掘自身的优点和长处,在活动中逐渐建立起自信;他们通过模拟各种社交场景,引导学生们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合作交流,提高社交能力和人际交往技巧,帮助学生们更好地融入集体,减少因人际冲突引发的不良情绪和行为。
该校一名女生向实践团成员袒露心声:“大姐姐们总是耐心地陪我谈心,还夸赞我手工做得精巧,鼓励我继续读书,将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以前我总有自暴自弃的想法,可现在我打心底里想要做出改变,努力争取早日回归正常生活。”这番真诚的话语,充分彰显出实践团成员心理辅导工作的积极成效。
以法为本 以教正行
根据学生们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实践团成员精心准备了法治课程。课程内容涵盖了盗窃罪、抢劫罪、故意伤害罪等多项犯罪的发生特点和预防措施。在讲授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采取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成员们运用生动形象的案例,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法律条文转化为具体的故事,并着重强调法律细节和罪与非罪的界限,让学生们直观地感受到犯罪行为的危害,以鼓励提问、分享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深入思考,纠正错误观念,确保法治教育真正深入人心。
其中一名学生在开放式调查问卷中写道:“有时候我知道自己这样不对,但还是做了,听了你们的讲课,我感到幸运的是我来到了这里。我还要积极面对以后的路,我也会劝告我的朋友不要触犯法律。”
在参与启明学校未成年人矫治工作的过程中,实践团成员充分发挥文字蕴含的深厚力量,特选取现代诗歌《青春万岁》作为学生们朗诵的篇目。教学中,成员们不仅细致传授朗诵技巧,更引导学生们深入探究诗作的创作背景与核心内涵,感受字里行间流淌的真挚情感。当学生们读到“我们渴望生活,渴望在天上飞”这句诗时,无不产生强烈共鸣。
为让矫治教育更具温度与活力,本着探索多元化矫正手段的目的,实践团同启明学校工作人员一起精心策划了一场联欢会。他们联合创作了三句半《启明赞》、诗歌《启明之光》以及情景剧《队列里的向阳路》等一系列演出作品。7月14日,“携手共进,筑梦未来”消夏联欢会成功举办。当彩球欢快地飞舞,当法治短剧的台词在礼堂里回响,大家看到的不仅是精彩的节目,更是在艺术疗愈中重新焕发生机光彩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