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刀代“笔”,錾刻时间的痕迹;以瓷为“纸”,承载千年的底蕴。
一把小锤、数支凿钉,在瓷上行走之间,勾勒出深浅不一的痕迹,诗文、花鸟、山水、人物跃然而出,触之有感,既有金石之趣,又有笔墨之韵。
刻瓷,被誉为“瓷器上的丹青”。年逾七旬的李强就是一名刻瓷手艺人,从金属雕刻到陶瓷釉上雕刻,伴随着叮叮当当的敲击声,他的雕刻生涯不知不觉已经走过了60个年头。
□洪观新闻记者 吴跃强 文/图
古老技艺“行走”瓷盘之上
刻瓷,是用特制的工具在瓷器上錾刻出诗文、山水、花卉、鸟兽、人物等艺术形象,是集绘画、书法、錾刻于一身,融笔、墨、色、刀为一体的传统技艺。
相传,刻瓷技艺起源于秦汉时期的“剥玉”技法。随着陶瓷业的发展,官宦世家和文人墨客在玩赏瓷器之余,很想把诗文留在瓷器上,于是匠人便在施釉前的瓷坯上,用刀具刻出诗文书画的轮廓,在宋代形成了瓷刻的雏形。
刻瓷真正发展成为一门瓷器装饰艺术,是从清初开始。当时,民间有了专门从事刻瓷的行当。到了乾隆时期,经济繁荣,朝廷特意在皇宫中设置了造办处,刻瓷也成为宫廷技艺之一。
豫章刻瓷正是起源于清代宫廷的釉上雕刻技艺,后传入江西南昌发展形成独特流派。在南昌市西湖区万寿宫非遗匠心馆里,记者见到了豫章刻瓷第五代传承人李强。今年75岁的李强留着长长白须,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
在李强的豫章刻瓷工作室里,映入眼帘的是用白瓷、青瓷、骨瓷等瓷盘雕刻而成的花鸟鱼虫、山水亭台、仕女人像等,光影明暗清晰可见,画面栩栩如生。用手轻轻抚摸,可明显感觉到瓷盘上顺滑的凹痕。
李强出生于雕刻世家,16岁开始跟着父辈学习金属雕刻。“最初在国营证章厂里工作,主要从事金属雕刻,制作证章、钢模等。”21岁,他成为国画大师张中原的弟子,认真学习国画。
20世纪80年代,在父亲的指导下,李强开始学习瓷上雕刻技艺。良好的绘画基础,又从事过金属雕刻,让李强在刻瓷方面上手很快。他常常是将一张同样的画,刻在多块瓷板上,用不同的刻瓷手法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从中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刻瓷技艺。
2014年,豫章刻瓷入选为南昌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来,李强也成为豫章刻瓷的代表性传承人。
“刻瓷是慢工,枯燥且乏味。”对李强来说,几十年如一日的创作生涯,是他对传统手艺的传承,更是他对初心纯粹的坚守。
千凿万刻坚守匠人情怀
凡是笔墨描绘之物,无一不可诉诸釉面瓷器之上,充分展示了传统刻瓷的艺术魅力。那么,如何在看起来非常脆弱、一磕就碎的瓷器上錾刻呢?李强介绍,刻瓷技艺大体分为选瓷、勾线、刻画、上色等步骤,每步都大有讲究。
记者了解到,瓷器一般会选用质地坚硬、表面光滑的白胎瓷器或白釉瓷器作为载体,如瓷盘、瓷瓶、瓷板等。
“落刀之前,心中已自有一片天地。”李强告诉记者,一个好的刻瓷手艺人,不仅是雕刻家,也是书画家。创造一件刻瓷作品,首先要勾线。根据瓷器的器型进行构思,设计出想要表达的画稿,用毛笔或铅笔在瓷器表面轻轻勾勒出设计好的图案轮廓,作为刻画的指引,可以说刻瓷是“瓷赖画而显,画依瓷而传”。
刻画是刻瓷的核心部分。匠人运用刻瓷工具,按照勾线的轮廓进行錾刻,通过控制凿刻的力度、角度和节奏,表现出图案的光影、明暗和立体感。
记者看到,李强拿着一把小锤子,与凿钉相互配合,随着锤起锤落,在“叮叮当当”的清脆声音之中,一个个点汇成粗粗细细的线条,在光滑的釉面上游走,完好的釉面在凿打间露出白瓷底色,幻化出各种美妙图案。
“刻瓷最难处理的就是光影,只能通过凿刻的轻重与落点的疏密,来表现明暗的变化。”李强一边刻着瓷,一边向记者介绍,在创作前就要对整幅画的光影明暗做到心中有数,通过积“点”成“线”、积“线”成“面”来构成完整的图案,点的大小、疏密、深浅,线的粗细、曲直、长短,都能为刻瓷作品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
上色也是刻瓷的重要一步。李强告诉记者,多数刻瓷作品可以通过瓷器本色的釉色来表现,无需上色,远看是一幅水墨画,近观又有肌理效果,深浅浓淡或者线条流畅都直观地体现在瓷器上。同时,一些作品为增强色彩表现力和艺术效果,要用颜料对图案进行上色,上色要均匀、细腻,避免出现色彩不均匀或流淌的现象。记者了解到,刻瓷的绘染颜料用的大都是矿物颜料与丙烯颜料。
刻瓷过程听起来简单,但要在光滑而又坚硬的釉面上进行雕刻,操作起来却也颇费一番功夫。“每一件刻瓷作品都需要凿刻上万次才能成型。”李强说,刻瓷时每一次下刀都要仔细斟酌,要做到手、眼、心合而为一。
让传统技艺走进年轻人
好的刻瓷作品,不仅能让观赏者感受到金石气的刀味,更能展现出中国画的水墨韵味。指尖触摸画作的细微之处,还能感受到瓷面上留下的凹凸质感。
李强的刻瓷作品层次分明,立体感强,风格多样,有的形似剪纸,有的如素描细腻,有的刻出山水韵味。刻瓷题材广泛,诗文、山水、花鸟、人物、头像等均可雕刻;挂盘、座盘、文具、茶具、花瓶、瓷板等皆能制作。
在2010年首届“鄱阳湖国际生态节工艺美术大赛”上,李强的刻瓷作品获铜奖,赢得了各方关注。2011年,他的刻瓷作品《八大山人花鸟画(釉上刻)》又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此后,李强的刻瓷作品在各类大赛、展览中屡获大奖,声名鹊起。李强也获评国家一级美术师、南昌市传统技艺大师、首届南昌民间工艺大师、首届“洪城工匠”。
在传统刻瓷基础上,李强改进了刻瓷工具,创新了刻瓷技法,融入了金属錾刻、中国水墨画、西方绘画等技法。
李强所用的刻瓷工具粗细、长短不一。“最早就是一把锤子、一根凿钉。”李强介绍,经过不断摸索和改良创新,如今的刻瓷工具变成了单手可操作底部焊有钨钢的凿具,通过磨尖钨钢头来表现瓷上刻画技艺。
近年来,李强凭借多年刻瓷工作的经验,创新出了陶瓷釉上烙画。烙画又称烫画、火笔画,即用火烧热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的烙痕作画。李强告诉记者,陶瓷釉上烙画主要是用烙铁在陶瓷上作画,结合陶釉温度与材质的变化,在瓷面烙出国画水墨的效果。
“传承的东西更需要创新,这样才能走得更久更远。”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豫章刻瓷这门技艺,李强通过“非遗进校园”等活动,到高校和小学宣讲、授课,还开设传承班,培养了众多对豫章刻瓷感兴趣的学生。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李强还在抖音平台开设账号,讲解豫章刻瓷技艺,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传统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