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在发言的过程中,大家有任何想说的、想问的,可以随时分享。”会议开始前,徐汇区房管局的工作人员忙不迭地给在场人员打起了“预防针”,“我们就是想听到大家最真实的声音”。
类似的“叮嘱”,记者听到过不止一次。最近一段时间,徐汇区信访办联合区里各职能部门,围绕“十五五规划”开展多场专题圆桌会,从环保到历史建筑保护、慢行系统打造,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正在全方位参与城市治理。
聚焦历史建筑,一起谋篇布局
徐汇拥有丰富的历史建筑资源。近年来,职能部门在综合性保护修缮方面采用多种技术手段“修旧如旧”,提升街区面貌,同时,也坚持“里外兼修”,努力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不过,历史建筑保护并非一朝一夕,是个“持久战”。如何更好地保护历史建筑?在7月17日下午的圆桌会上,不少市民将目光集聚到和建筑共生的“人”身上。“历史建筑的价值,除了建筑本身,还有居住在里面的人。”一位设计行业从业人员的发言,引起了在场人员的共鸣。
“通过在保护建筑中巧妙隐藏现代功能设施,凸显保护建筑的特征,让居住其中的居民享受现代设施带来的便捷与优越。”建筑行业的封君仁坦诚地提出,不少“老洋房”外部看着光鲜亮丽,但受限于建筑特点,内部改造约束很多,要考虑到这部分居民的需求,将一些现代功能设施巧妙地结合进去。
增强居民的幸福感,也可以让居民成为保护的主体。衡复投资公司项目管理部的应伊琼发现,个别历史建筑的房屋被转让后,新搬进来的居民在对房屋进行装修时,会对房屋的结构进行改变,造成对历史建筑的损害和对其他居民的伤害,引发了邻里矛盾。她认为,要引导居民发现历史建筑的价值,加强居民对历史建筑的重视,提高居民自主保护历史建筑的意识。
如何吸引更多外部的人参与?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附属实验中学宋昱璇提议,可以结合青少年的心性特点,通过童声讲解、手绘指示牌,同时借助人工智能及AR,让小朋友通过自己喜欢的 “玩游戏”方式来打卡等手段来增强黏性和互动效果。VR(虚拟现实)也是大家普遍提到的新技术手段,不少与会人员都提出,可以为徐汇区的优秀历史建筑打造一个线上虚拟空间,通过高精度的三维建模和扫描技术,将每一栋建筑的外观、内部结构、历史细节等完整地复刻到这个元宇宙中,用户戴上VR设备或通过手机AR功能,可身临其境地游览这些建筑。还有人建议推出中国版“乐高”,把老洋房做成积木,在一块又一块的拼接中了解它们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价值。
触达市民身边,寻找最优解
老建筑的魅力,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前来打卡,衡山路和龙华2处市级历史文化风貌区的Citywalk线路更是十分火爆,但问题也随之涌现。
“我就住在武康大楼旁边,每天人流量非常大,但淮海路上不能骑非机动车,导致淮海中路10号线出口停放了大量的共享单车,影响了周边居民的步行。”苦于步行常常受阻,居民徐涤在7月18日的圆桌会上,给出自己的建议,希望在一些网红景点附近,加强巡逻管理力度,扩大非机动车的管理范围,让“慢行”更加舒适。
堵点,也是圆桌会上市民的普遍感受。上海市南洋模范初级中学的几名学生曾对徐汇区的骑行路线做过调研,发现有时候骑着骑着,骑行道就断了头,“大家要么下车推行,要么干脆跟机动车抢道,很危险。”
骑行爱好者沈贇也关注这一现象,不过,他认为很多路段的硬件条件很难再优化,就需要在软件上进行改造。“之前经过一个路口,发现那个路口有非机动车和机动车2个指示灯,每一次起步计时的时候,非机动车指示灯会先10秒左右放行。由于启动速度不一样,这样有利于在较小的路口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进行错峰通行,尽量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
彩色斑马线、智能引导……一个又一个“金点子”,在热烈讨论中迸发出来,为职能部门提供了不少治理新思路。现场,职能部门都表示,会认真梳理、深入研究、积极采纳市民的真知灼见,将合理可行的建议切实转化为改进工作的具体措施。
面对面交流,同样也是回应居民诉求、解答居民疑问的最佳渠道。面对市民对人行道的改造诉求,相关职能部门当场作出回应,“这条人行道已经被纳入改造计划,为了避免反复开工,正结合架空线入地工程同步推进施工改造,会进一步督促加快进程并持续做好文明施工管理。”
正是在这样的一来一往间,每一个声音都能被看到,每一份期待都有了温度。
原标题:《把老洋房做成积木?徐汇接连开启多场头脑风暴,有人这样说》
栏目主编:毛锦伟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栗思
上一篇:美元“新币”,难续旧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