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旅游报)
转自:中国旅游报
□ 本报记者 曹 燕
又是一年暑期到,“博物馆热”持续升温。
国家文物局近期印发的《关于做好2025年暑期博物馆开放服务工作的通知》中提到,各级文物行政部门要加强指导,科学评估场馆承载能力,结合实际实施预约参观机制,禁止搞“一刀切”。各地博物馆要实事求是开展参观预约工作,能够确保安全并具备错峰、分流条件的场馆,原则上可以取消预约限制;对确需预约的场馆,应发布预约规则、参观须知等,并精简预约内容,简化预约流程,同时保留人工窗口、电话预约等服务渠道,保障不同群体参观权益。
从去年开始,多个旅游热门城市苏州、上海、北京、武汉等纷纷宣布,除部分重点博物馆外,其他博物馆取消预约。
这一举措是对当地博物馆日均游客量、最大承载量以及假日管控压力等数据进行综合研判分析后作出的决定,为的就是最大程度满足游客参观游览需求,尽量不要把游客拒之门外。
预约的目的是限流和错峰,对于客流量不大的博物馆,不需要通过预约来限流和错峰。不少游客提到,“取消预约非常好,不给‘黄牛’留生意”“看上去是取消预约,实际上是减少了游客的出游成本”“太好了,不用提前很久计划出行”……
大部分博物馆取消预约,但是一些“顶流”博物馆依然需要预约。
“热门博物馆暂时不具备完全取消预约的条件,主要因为旺季的时候供给跟不上需求,必须对需求进行适当的管理才能保证合理的市场秩序。”中国旅游研究院总统计师马仪亮告诉记者。
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教授吴丽云看来,“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对于热门博物馆而言,预约措施和线下购票应该相互补充,提供预约通道,也给线下购票留有余地,在线上和线下两种渠道中做好分割,切忌‘一刀切’”。
一些专家认为,热门博物馆如果取消预约,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不公平,因为有的游客可以花钱找人帮自己排队购票,有钱的人或者愿意花更多钱的人,参观的机会更大。
“表面上看是热门博物馆预约难,实际上是供不应求导致的购票难,总体上来说预约举措是有利于改善游客购票和参观体验的。”北京一位专业类博物馆负责人告诉记者,对于处于“头部”的热门博物馆,人气持续火爆、供需之间压力是始终客观存在的。
马仪亮认为,现阶段主要在于提升有效供给水平和进行适度的需求侧管理。博物馆从管理的精细化上做文章,延长开放时间、扩大参观面积,甚至可以将一些展陈通过跨单位合作布设到其他地方。
还有一些专家提到,应该对热门博物馆的游客最大承载量进行精细化管理。例如,一个博物馆一天限流4万游客,如果上午就进去了3万,下午接待压力就相对宽松。可以探索将游客最大承载量细化,结合入、出馆流速,进行小时级入馆流量管理。另外,有专家提到,博物馆是否可以形成更加灵活的价格机制,给多次预约失败的人群以增权机制,引导游客错峰旅游,并适当提高诚意来馆参观者的预约成功率。
记者也注意到,今年暑期,北京地区多家博物馆纷纷调整开放时间,错峰延时开放成为一大亮点。国家自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中国电影博物馆等博物馆采取周二闭馆或取消闭馆日的措施。博物馆的夜间营业成为新亮点,延伸了其文化功能,也激发了市民游客的夜间文化消费热情。
而且,一些博物馆交换展出各自的珍藏文物,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了解历史、品读文化的机会。
热门博物馆的预约措施也在不断完善,例如故宫博物院提出,6周岁(含)以下或身高1.2米(含)以下未成年人参观无需预约,在已预约门票的成年人陪同下进入。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提出,70岁以上的老人无需预约,只需要凭身份证或老年证直接到博物馆咨询台,就能随时领取一张“老年票”进馆参观……
还有一些博物馆实行“一馆两策”灵活分流,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与东馆,苏州博物馆本馆与西馆,根据承载力实行差异化预约,大馆免约,小馆优化预约流程,增设老年人免预约通道等。
千馆千面,博物馆在暑期是否延时开放等也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延时开放会有额外增加的成本,包括能源使用、物资消耗,以及工作人员超时工作等。另外,古建类博物馆大多是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责任重大。同时,这些博物馆空间一般较为狭窄逼仄,有的需要登楼观景,有的需要在廊道中穿行,对观众的参观安全也是考验。
每一座博物馆都承载着独特的历史与记忆,每一件镇馆之宝都蕴含着无尽的故事,厚重隽永的历史文化在这里变得可见、可感、可触。确实,千馆千面,如果观众的目光不局限于“顶流”博物馆,会发现更多的精彩。同时,媒体应加大宣传力度,博物馆自己也要宣传自己,引导大家不要扎堆去挤几个博物馆,而是去更多文博场馆探索发现其蕴藏的魅力,关注博物馆及文物背后的历史与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