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湖晚报)
转自:南湖晚报
龙泉学子:何余尊 高考分数:656分 录取学校:东南大学N晚报记者 朱 鑫 摄影 邬渭渭
在龙泉市区的城乡交界处,夏日的风带着些许燥热,何余尊清瘦的身影出现在老旧的巷口。谈起高考、志愿以及人生的方向,他的回答都是轻轻的,带着些许腼腆,但又有说不出的坚定。
何余尊向记者展示了存在手机里的一句话:“我不能听命于自己,便只能受制于他人。”这是少年的座右铭,也是他的行动信条,面对坎坷的命运,需要在纷扰中锚定自己的方向。
夜路的守护与灯下的苦读
何余尊和父亲一起住在外公外婆家,空间不大,家人之间话也不多。外公说何余尊早早就知晓了家庭的重担,越长大越懂事,也把心事都藏在了心里。
家里的担子,何余尊很早便知晓其分量。母亲在他小学时因病离世,家里花完了所有积蓄,还欠下了很大一笔债务。患有糖尿病的父亲,从此独自挑起重担,辗转于工地与工厂之间,收入微薄且不稳定。
他总是会想起和父亲在出租房的场景,房间很小,却感觉空荡荡的,对着母亲的遗像,父子两人都不说话。这些画面,最终沉淀在他记忆深处,化作对生活不易的清醒认知。
高三时的一个个深夜,成为父子间一份无言的默契。放学时分,父亲总会骑着那辆旧电瓶车,准时出现在校门口昏黄的灯光下。“不过就几公里路,不用你接送。”“没事,上车。”何余尊心疼父亲的辛劳,曾提议自己骑自行车回家,却被父亲简短而坚定地回绝。
“母亲去世后,父亲话很少,不过我知道他一直在关注我,他从不问我学业上的事情,也是怕给我压力。”电瓶车后座上的少年在晚风中,默默感受着这份实实在在却沉默的守护。这份守护,成为他夜夜挑灯苦读背后最坚实的力量。
对于学业上的挑战,何余尊从来都是迎难而上。作为班上的尖子生,英语老师常常告诫他补上英语的短板。何余尊用行动回应老师的期待,他埋头苦练。最初的生涩和枯燥,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逐渐化为“习惯”。凭借着这股韧劲,他的英语成绩硬是提升了20多分。
清晰的方向与克制的脚步
何余尊很崇拜自己的小姨,小姨比母亲小10多岁,虽然家庭经济困难,但小姨学习非常刻苦,考上了复旦大学。小姨优异的成绩、坚强的成长经历,打动了多位爱心人士,作为“绿荫学子”成功结对。
“小姨就是我的榜样,妈妈生前也总是说,要像小姨一样考个好大学。”每当遇到困难时,何余尊总会想起小姨,想到母亲的期待。这个夏天,何余尊终于等到了一个圆满的结果。
高考志愿的选择,清晰地映照出何余尊超出年龄的务实与担当。他坦言对法学有兴趣,心中藏着朴素的“正义感”,而且法学就业方向多一些。这份选择,既有少年的理想主义,也是对家庭责任和个人未来的审慎规划。
高考结束,当同学们沉浸在放松与游玩的喜悦中,热情邀约他一同出游时,他诚恳而平静地婉拒:“我家里条件不行。”他用自己的方式度过这个夏天——在家乡清晨微凉的街道上坚持跑步,为即将启程的独立生活锻炼身体。
那张承载着全家期望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正带着光芒,缓缓向他而来,也终将照亮这个坎坷家庭前方的路。
上一篇:舒适地相处
下一篇:传承家风 听老兵爷爷讲诚信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