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的步伐是不可能被阻挡的”“中国的AI市场,无论有没有英伟达都会进步”……近日,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对中国创新能力给予高度评价,引发全球广泛关注。当然,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上述评价与其说是一种赞誉,毋宁说是一种已经被历史与现实充分印证的事实。
这些年,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科技消费市场陷入衰退,许多国家与组织不得不减少研发投入。与此同时,美国不择手段发动“科技冷战”、竖起“数字铁幕”、大搞“脱钩断链”,试图以制裁和禁令等方式遏制竞争对手,更严重阻碍全球科技领域的交流与进步。
面对前所未有的外部压力,中国并未在创新上止步,反而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创新高地之一。就拿被封锁打压最严重的人工智能技术来说,从算法设计到芯片研发再到应用创新,中国企业都拿出了世界一流的创新成果,把每一道“封锁线”转化成了“危机红利”。
面对变乱交织的国际环境和系统性的“卡脖子”,中国创新何以能够逆势前行?
历史文化孕育了自强坚韧的斗争品格。泱泱五千年文明史,中华民族什么风险挑战、大风大浪没见过。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初期的内部一穷二白、外部重重阻遏,到20世纪九十年代美西方联合对华技术封锁,我们也早已习惯从围堵中突破、在打压中创新。
如果说“青松挺直”“梅花傲雪”,象征了中国人骨子里不屈不挠的精神气节。那“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外国人能搞,我们中国人就能搞”等等,就是我们面对雄关险隘的斗争格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中国创新展现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顽强韧劲。这种不畏挑战、破局求新的精神,更添“酷中国”的风骨与魅力。
制度优势涵养出万物勃发的创新生态。相较于西方国家主要依赖风险资本推动、存在明显短期逐利倾向的模式,中国通过不断迭代“举国体制”实现了创新资源的集中配置与战略统筹。
无论是全国节衣缩食支援“两弹一星”,还是鼓励“星期天工程师”前往乡镇企业;无论是针对“卡脖子”问题搞“揭榜挂帅”,还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在党的坚强领导和科学谋划下,顶层设计不断完善、“耐心资本”不断汇聚、长期主义成为共识。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全社会比重超77%,为自主创新注入澎湃活力。可以说,“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迎头赶上的趋势,是实施独一无二、着眼未来的政策的结果。”
产业家底提供着“尽管想象”的硬核动能。在生产端,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条和最庞大的工程师群体。国产操作系统横空出世、新能源汽车弯道超车、无人飞机后发先至,近年来的诸多突破背后都离不开完备制造能力、人才规模优势等支撑。更值得一提的是,技术攻坚向来是持久战,征途上有无数挫折,甚至可能“一失万无”。而中国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无疑拔高了创新的“容错率”“迭代率”。面对“硬骨头”,多条路线齐头并进实施“饱和式研发”。有了成果,庞大的供应链、旺盛的消费端有无数使用场景可与之适配……这种开展系统性创新的战略纵深优势,让幻想通过打断技术链条来遏制中国发展的企图完全落空。
开放心态拓展着共享合作的广阔空间。在全球化的今天,国际科技合作日益紧密、难以分割,这也意味着决不能搞自我封闭、自我隔绝。今日中国,正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交流合作——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深度参与数个国际大科学计划,在联合国南南框架下建立“技术转移南南合作中心”……所谓“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积极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也让中国日渐成为创新资源集聚地、全球研发新高地。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中国在科技创新之路上奋力前行,不是为了战胜谁、压倒谁,而是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为了人类的发展进步。这是中国科技创新突围的密码与担当。向前看,外部无理打压从未停歇,中国科技创新永不止步。我们坚信,暴风雨最猛烈的地方,恰恰是“哪吒闹海”“一飞冲天”的舞台。
下一篇:在入境游升温中感知真实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