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鸟为何相与还?
创始人
2025-07-23 07:01:59
0
骑马山保护区内栗喉蜂虎筑巢的土墙 (受访者供图)

栗喉蜂虎 (受访者供图)

核心提示

夕阳渐染天边,厦门市骑马山披上了一层金色霞光,一群被称为中国“最美小鸟”的栗喉蜂虎正悠闲地踏着夏日余晖,结伴从南方飞来此处“安家”。

陶渊明有诗云:“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在厦门,“飞鸟相与还”的美好景象,已经上演了数十年。

栗喉蜂虎于2021年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厦门栗喉蜂虎栖息、繁衍的地方位于厦门五缘湾栗喉蜂虎自然保护区。每年4月,栗喉蜂虎会从遥远的南方飞来这里繁衍,10月份携幼鸟迁徙。这份跨越山海的“约定”,10多年未曾改变过。

近日,这里有20多只栗喉蜂虎第一次背上了“新书包”——卫星定位跟踪器,这是全国首次为栗喉蜂虎安装卫星定位跟踪器,也是厦门对栗喉蜂虎保护工作的一次全新探索。

厦门为何如此“钟情”于栗喉蜂虎?又是如何做到与它“零失约”?近日,记者来到厦门五缘湾栗喉蜂虎保护区一探究竟。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7月,暑气蒸腾,骑马山更加热闹起来,空中不时回荡着栗喉蜂虎独特的“口哨声”。随着繁殖季节步入中后期,栗喉蜂虎的巢穴中陆续迎来了许多新生的鸟宝宝。

栗喉蜂虎全身宛如大自然的调色盘,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属般的光泽,它们小巧灵活,像一只只“夏日精灵”。它们在厦门五缘湾栗喉蜂虎自然保护区骑马山繁殖地(以下简称“保护区”)“安家”,2公里外的通屿湿地则是它们的觅食区域。这片保护区成立于2011年,是厦门市首个设立在岛内中心城区的市级自然保护区,也是大陆唯一一个栗喉蜂虎自然保护区。

转眼间,这片保护区已迈进第十五个年头,但厦门保护栗喉蜂虎的故事却要从更早之前说起。

1998年初夏的一个早晨,鸟类摄影爱好者彭志伟像往常一样来到虎头山拍摄鸟类。在半山腰,一群色泽艳丽的小鸟突然从彭志伟眼前闪过。“这是我这几年在山上从未见过的鸟类!当时感到无比兴奋和激动!”彭志伟回忆道。

来不及多欣赏,彭志伟连忙取出相机,拍下它们美丽的身姿。带着照片和疑问,彭志伟找到了厦门大学生命科学院鸟类学教授陈小麟,最终确认它们是栗喉蜂虎。

自此往后,怀揣着好奇和对鸟类的热爱,彭志伟开始了对这种小鸟的调查研究。2002年3月20日,厦门市观鸟协会成立,彭志伟任副会长。为了摸清“新来客”的习性,彭志伟和陈小麟教授以及其他协会会员,多次深入厦门市各个地区调查栗喉蜂虎的分布及栖息状况。

2004年,厦门市观鸟协会会员在开展鸟类野外调查中发现,位于湖里区的骑马山上有栗喉蜂虎筑巢繁衍。这里是市政建设项目的取土区,小山包被挖去一半后形成了一块接近90度的裸露土崖,加之软硬适中的土质,无意中创造了栗喉蜂虎筑巢的理想条件。

2006年,厦门高崎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开工建设,骑马山成为机场建设的取土区,栗喉蜂虎繁殖地面临被破坏的窘境。

本是建设用地,却阴差阳错地变成栗喉蜂虎的“家”。是开发,还是停工?成为萦绕在许多人心中的困惑。

“以前爱好拍鸟,渐渐对鸟有了感情,现在比起拍鸟,我更希望它们能在厦门好好地生活下去。”彭志伟说。

自此,彭志伟心中萌生了一个想法:如果把这里建成自然保护区,也许就能留住这群美丽的小鸟。他深知,这单靠一个人、一个组织的力量远远不够。

当时,金门对栗喉蜂虎已有较为系统的研究历史和经验。2006年,在厦门市台联的支持下,彭志伟带领厦门市观鸟协会会员到金门岛上与金门野鸟会进行深入交流,进一步了解栗喉蜂虎的生活习性,学习保护经验。

2007年,在第11届厦门对台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期间,厦门市观鸟协会承办了首届海峡两岸生态摄影展和观鸟暨生态旅游论坛。126幅来自海峡两岸观鸟组织会员拍摄的野生鸟类和栗喉蜂虎的图片,在台交会上进行展示,两岸客商和厦门市民络绎不绝地流连在这些展板间,对这些精美的鸟类图片赞叹不绝。

论坛举办的同年,厦门市观鸟协会通过媒体开展“最美小鸟”投票活动,栗喉蜂虎被厦门市民评为“最美丽的林鸟”。

2009年,厦门市观鸟协会成立栗喉蜂虎保护工作小组。“借助这些方式,社会各界对栗喉蜂虎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保护栗喉蜂虎栖息地的呼声也逐渐高涨。”彭志伟说,协会因此吸收了众多热爱鸟类和关心生态环境保护的会员。

城市中心的“鸟类天堂”

在中心城区留出价值百亿元的地块,远比想象的难。

“建了以后,万一鸟不来了怎么办?”彭志伟回忆道,在他脸上,仿佛看到了当年的焦虑。

起初,由于当时栗喉蜂虎还未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名录,属于“三有”物种(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因此一开始是规划建设栗喉蜂虎生态园而非保护区。

但在建设过程中,问题接踵而来。

“由于没有围栏,很多人为了拍最佳的照片,把帐篷搭在栗喉蜂虎的巢穴附近,现场人声嘈杂,对鸟类生活影响很大。”厦门市观鸟协会会员凌继承回忆说,那时林子里的水塘干涸了,栗喉蜂虎的主要食物来源蜻蜓也少了,生存环境堪忧。

写标语拉横幅、买竹子在巢穴周围建围栏、用抽水机蓄水建池塘……协会会员发动身边资源,守护这方鸟类净土。“繁殖季时,我们甚至自费雇人日夜轮流值守,不让人靠近巢穴。”凌继承说。

与此同时,协会会员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将栗喉蜂虎的生存困境及迫切需要人为干预保护的情况反映给了政府部门。

2011年,厦门市将建立栗喉蜂虎自然保护区提上日程,并将这项工作交给厦门市大屿岛白鹭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现并入厦门市自然资源规划局)筹备。

在市中心建立一个“三有”物种的自然保护区,对于当时厦门市大屿岛白鹭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负责这项工作的朱开建而言,是一项全新的挑战。

“‘三有’物种在一般情况下是没有建保护区的先例。”朱开建说,“后来通过查阅相关国家标准和法规,根据市级自然保护区的要求进行申报,没有先例可循,当时是摸着石头过河。”

建立保护区需多方验证可行性,更何况是在寸土寸金的开发热土上建设。在对栗喉蜂虎繁殖地做好临时保护工作的同时,建立保护区的论证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开展中。

“首先组建专家委员会,通过对栗喉蜂虎栖息习性、厦门地区的种类分布、保护区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人文因素等各个方面进行调查和研究,为建立保护区的必要性提供准确、科学、客观的基础数据和建设意见。”朱开建说。

经过多方调研论证,2011年12月15日,厦门市正式发布《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厦门五缘湾栗喉蜂虎自然保护区的通知》,及时调整五缘湾片区的开发利用规划,保留湾区内的原生湿地,建成约40公顷的栗喉蜂虎保护区,骑马山的3公顷山林是栗喉蜂虎的繁殖地,37公顷的湿地则是它们的觅食区域。

然而,对于这片位于中心城区的保护区而言,等待它的是更大的管理挑战。

随着经济社会加速发展,保护区周围这片黄金地带再次吸引了资本的“注意”。“如果周围这片商业区开起来,那油烟和噪声正对着保护区,后果不堪设想。”朱开建说。

一边是看得见的经济效益,一边是摸不着的生态价值,该如何取舍?

厦门又一次选择了后者。2017年,厦门市发布《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规划厦门五缘湾栗喉蜂虎自然保护区骑马山片区外围保护地带的通知》,对保护区外围保护地带作出了具体规定:严禁开设可能产生废气、较强烈灯光、较强烈噪声及振动等对环境质量造成较大污染和影响的项目。“加厚”保护区给了栗喉蜂虎满满的安全感。

2023年,厦门公布了第一批野生动物迁徙通道,分别为厦门五缘湾栗喉蜂虎自然保护区(骑马山片区)和厦门市湖里区五缘湾湿地公园,明确上述两处野生动物迁徙通道实施禁猎、禁止破坏栖息地、禁止噪声、禁止擅自投喂等破坏野生动物正常迁徙和栖息的行为。

“最美小鸟”变“常客”

鸟类保护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建立保护区,只是迈出了第一步。

“编号71,喙长30.23毫米,翅长13.40厘米,体重39.14克,可以安装跟踪器……”夏日的太阳热辣滚烫,来自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的3名研究员正通力配合,对一只雌性栗喉蜂虎开展追踪装置安装前的身体测量工作。不到20分钟,这只编号71的小鸟便背上“小书包”飞向天空。

从今年4月开始,厦门率先在全国给栗喉蜂虎安装免回收的卫星定位跟踪器,2个多月来,陆续为20多只栗喉蜂虎背上“小书包”。在此之前,保护区对栗喉蜂虎的监测主要依靠人工,受人力、物力、时间等因素限制,对栗喉蜂虎的研究局限于厦门本地。

“这个‘小书包’是一种小型定位装置,重量为栗喉蜂虎体重的3%至5%,可将其固定在栗喉蜂虎的腰背部。”海洋三所副研究员、该项目负责人吴福星博士介绍,跟踪器每天会定时记录栗喉蜂虎所在的位置信息,并通过无线电接收设备回传数据。就算栗喉蜂虎离开厦门,信号接收器无法接收信息,数据信息依然能够储存在“小书包”里,等它们来年飞回厦门时再读取,这样就可以接收到它们完整的迁徙数据。基于回传数据,可以分析出栗喉蜂虎在繁殖地、中停地和越冬地都会利用哪些关键的栖息地,其结果可为下一步保护区有针对性地开展保护工作,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

“根据首批回传数据,我们发现栗喉蜂虎在繁殖初期会频繁往来于厦门和金门之间,因此,我们正在考虑与金门相关保护人员和研究者开展交流。”吴福星说,通过这项研究,将有望首次窥见栗喉蜂虎完整的周年活动轨迹。

此次新研究的启动,也标志着栗喉蜂虎的保护工作迈进新阶段。

“栗喉蜂虎对‘居住条件’要求苛刻,保护它们的关键,在于营造一个符合其生活习性的生态系统,让其‘住得舒服’‘吃得好’。”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人员段道清负责保护区的日常工作。

跟随段道清的脚步,记者一头扎进了葱郁的树林,穿过盛开的秋英花丛,一方水塘映入眼帘。水塘上方的土崖,布满了鸡蛋般大小的巢穴。看似普通的巢穴,却是当年保护区工作上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

“栗喉蜂虎用来繁殖的洞穴深度一般在60~120厘米,而且它们不住旧巢,费劲周章所挖的巢穴都是一次性的,但土墙的面积有限,不加干预的话这里将无地供它们来年再来筑巢。”段道清说,最开始的做法是将土墙从外向里切掉1米,但因山头较小,并非长久之计。

经研究,保护区决定尝试回填巢穴,并摸索出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沙土回填技术。

“在10月份鸟儿全部飞走后,我们会使用工业内窥镜对洞穴进行勘测,确认是空巢后,再用水将巢穴冲洗两遍去除气味,最后再用原生土回填,方便栗喉蜂虎能够再次利用该土墙筑巢。”

“可筑巢的地方大了,鸟自然也多了。”抱着这样一个想法,段道清开始琢磨如何搭建人工巢穴。

“通过配制合适比例的沙土,目前已搭起了一座约6米高、60米长的人工土墙,等沙土自然沉降,土层夯实后再挖成适宜筑巢的坡面。”段道清说。

栗喉蜂虎以蜻蜓、蝴蝶等昆虫为食,为丰富栗喉蜂虎的食物来源,骑马山保护区工作人员趁着鸟儿“不在家”,修建了约1000平方米的水塘并定期换水,为周边昆虫提供产卵场地,同时在周边种植了约1500平方米的草本植物和果蔬树木,丰富昆虫的食物种类,提高昆虫数量。

据统计,自保护区成立以来,栗喉蜂虎数量稳中有升。2022年至今,每年迁徙前聚集于厦门的栗喉蜂虎数量超过3000只。不仅如此,其他珍稀鸟类也纷纷在此栖息。据统计,保护区内有植物64科174种,鸟类11目35科135种,占厦门市鸟类种数的40%,其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就有9种。这里已成为厦门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

“最美小鸟”从“过客”变“常客”,厦门探索出了一条可借鉴的保护经验。

2022年,泉州市石狮峡谷旅游路发现有栗喉蜂虎在此繁殖。为更好地保护栗喉蜂虎栖息地,2024年7月,石狮市自然资源局组织前往厦门栗喉蜂虎保护区交流学习。今年2月,石狮市首次开展栗喉蜂虎栖息地保护性修复工作,并计划为栗喉蜂虎打造约15公顷的规划保护区。此外,云南、海南等出现栗喉蜂虎活动的地区也多次来厦门参访保护区建设成果,交流保护经验。

“厦门对栗喉蜂虎的成功保护案例,相信能够为全国甚至全球提供一个在城市环境中如何达到人鸟和谐生活,建设生态文明的优秀案例。”吴福星说。

保护区很小,仅占厦门全市土地面积的0.02%,保护区也很大,一座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从这里徐徐展开。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投资者提问:董秘,您好!请问贵... 投资者提问:董秘,您好!请问贵公司生产盾构机零部件,希望贵公司能为中国的水利建设添砖加瓦。董秘回答(...
美国宣布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转自:证券时报人民财讯7月23日电,今日,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就美国宣布退出联合...
关于2025年重庆市地方政府再... 各市场参与人:2025年重庆市地方政府再融资一般债券(八期)已发行结束,根据财政部有关规定,本期债券...
刘清勇任哈尔滨电气集团董事、总... 人民财讯7月23日电,7月23日,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召开领导班子(扩大)会议。受中央组织部领导委...
湟中区检察院 开展法治宣传进校... 7月11日起,西宁市湟中区人民检察院未检干警走进辖区第二小学、上寺中学、伟青希望小学等学校开展“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