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杨先情 韦正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在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闯出一条新路来。城乡融合发展是一场深刻变革,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当前,我国正处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时期。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贵州应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引领,厚植发展动能,畅通要素循环体系,强化产业协同与数字赋能,探索出一条西部欠发达地区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以资源禀赋厚植发展动能
立足生态优势,打造城乡融合之基。深化产权赋能与市场机制创新,构建生态资源价值转化体系。加快推动商品林、碳汇资源等生态资产纳入市场化交易体系,推广“生态账户+普惠金融”双向激励模式,试点“政府赎买+农户补偿”机制,并通过生态积分制度将村民护林护水行为量化为可兑换的金融权益,激活全民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持续延伸“生态+”全产业链条,打造多业态融合的绿色发展引擎。依托林下经济、生态农业等资源,创新开发森林康养、生态旅游、自然教育等体验产品,构建“避暑度假—生态研学—健康疗愈”多维融合产业链,并依托大数据平台打通生态产品与城市消费市场的直连通道;加快构建城乡联动的生态廊道网络,培育区域协同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幸福河湖建设统筹河道治理与文旅融合,打造“水清岸绿—产业兴旺”的线性经济带,建设集生态保护、交通互联、城乡要素流动于一体的绿色廊道,用乡村生态产品反哺城市消费升级。
依托路网优势,畅通城乡融合之脉。构建“路网+产业”深度融合体系。持续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优先向农业坝区、景区、园区延伸产业路网,打造“交通+特色农业”“交通+文旅”示范带;加快构建城乡物流协同网络。整合客运、邮政、快递等城乡流通资源,通过“多网合一”模式打造“县枢纽—乡节点—村终端”三级集约化物流网络,推动交邮融合综合服务站建设,创新“班线带货”“公交捎货”等共享运输机制,降低城乡双向流通成本;深化交通服务提质行动。加快推动城市公交向农村延伸及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加密景区、度假区定制客运专线,加强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安防工程建设和路域环境治理,构建“安全畅通—便捷普惠”的出行环境。
深耕文化优势,铸就城乡融合之魂。构建活态传承体系。对苗族鼓藏节、侗族鼓楼议事等,运用3D建模、动作捕捉等技术进行数字化解析,建立数字“活态基因库”;创新非遗资源转化路径与形式。深化“非遗+科技”“非遗+电商”跨界融合,开发数字化非遗体验馆、研学课程及文创产品,将非遗传承嵌入乡村旅游全产业链,加快打造主题民宿、实景演艺等沉浸式业态;强化民族村寨的协同发展。以“千寨千面”差异化定位推进跨县域村寨资源整合,依托“村超”“村BA”“村马”等文化IP,推动民族节庆、体育赛事与农文旅深度融合,培育“文化引流—消费留量—产业增值”的城乡互动模式。
以要素流动畅通循环体系
激活要素对流,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探索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维护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建立指标收储库并依托省级平台跨区调配,制定社会资本负面清单,强化生态修复责任捆绑,构建要素市场化平台。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劳动力、资本市场,深化承包地、宅基地“三权”分置,试点土地入股及指标置换,推广区块链确权登记与数字化交易平台;保障民族地区特色要素。分类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实物遗产通过产权信托、非遗工坊转为集体资产,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优先改善民族村寨人居环境。
鼓励人才返乡,培育更多本土“新农人”。筑强创业支撑体系。深化“雁归兴贵”等专项人才行动,构建创业孵化基地、农民工创业示范园等载体,提供场地租金减免、创业贷款贴息等普惠性支持;构建梯度培育链条。分层开展经营管理型、专业技能型定向培训,联合高校开发“理论+实践”课程模块,推行“结业证+技能认证”双证模式,培育复合型人才;集成数智服务平台。加快打造全省统一返乡创业数字服务平台,依托直播电商、智慧农业物联网等新场景,推动“手机变农具、数据变农资”的创新生态。
聚焦民生关切,织密普惠金融保障网。创新生态普惠模式。对农户生态保护行为积分进行碳汇资产量化确权,联动金融机构开发“碳汇权益质押贷”产品,加快打通生态资源的金融转化通道;深耕数字普惠服务。优化“金融外卖”网格化体系,依托数字平台开发“数商新农人”信用模型,拓展智慧农业物联网融资场景;强化民生政策协同。聚焦农村养老需求加快推出“康养+保险+信贷”综合服务包,持续深入推进“引金入黔”工程,构建绿色普惠基金与“生态积分授信—投贷联动”组合机制,深化“投贷联动”机制扶持乡村科创小微企业。
以产业协同构建互促格局
立足县域资源禀赋,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立足县域资源禀赋,围绕全省“六大产业基地”框架,形成“一县一业”协同互补的集群格局;深化产业链垂直整合。探索跨县域飞地园区合作机制,促进种植、加工、文旅等环节全链条增值;加强产学研合作攻克关键技术,推广智慧农业物联网、电商平台等数字化工具,拓展康养旅游、非遗文创等新业态。
系统加强品牌建设,打造“贵字号”品牌矩阵。强化山地农业品牌标准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三级体系,建立“贵”字号认证标准,推广区块链溯源技术;深化非遗与科技双驱。挖掘各民族非遗技艺,设计“贵品出山”农旅融合线路,通过VR体验、定制农场等场景增强品牌感知;创新全链营销生态。构建“黔品馆”双线融合平台,线上布局“云仓直连”电商矩阵辐射全国市场,线下嵌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商圈建设“贵品出山”体验中心,通过“大数据选品+场景化展销”,打通“黔货”对接国内大循环的高效通道。
创新文化业态,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深化数智融合创新。依托“黄小西”AI智能体整合文旅数据资源,构建覆盖全流程的智慧服务生态;推动国际品牌联动。加强苗绣、贵银与国际时尚产业合作,借助米兰时装周等国际舞台推广“贵州苗绣”品牌;创新活态转化路径。以主题游学线路串联非遗展演与场景消费,运用数字化技术再现历史场景,构建“文化解码—活态呈现—价值转化”的文旅融合新范式。
(作者单位分别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贵州师范大学。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2BZZ097〕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北京经济稳增长有基础有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