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金妮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演艺如潮,激荡人心。
放眼全国,2024年全国演出市场收入已近800亿元,呈现繁荣景象。贵州的演出市场同样势头强劲,从万人空巷的演唱会,到“红飘带”的沉浸奇观,再到小剧场的“贵州腔”相声,一张张票根化作市场脉动的清晰印记,汇成一股激越的潮流。
面对这样的机遇,《贵州省打造全国重要演艺市场三年行动方案》适时出台。方案规划清晰,目标明确,计划通过三年努力,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打响“贵州好戏”品牌。从优化审批服务、提供财政金融支持,到培育市场主体、打造精品剧目,再到推动“演艺+旅游”“演艺+科技”深度融合,方案覆盖了演艺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特别是提出发展“演艺+算力渲染”“演艺+人工智能”等新业态,支持像“红飘带”这样成功的数字演艺项目进一步创新;探索剧场运营新模式,盘活城市空间资源。这些举措,都是在为贵州的“好戏”搭建更宽广、更坚实的舞台。
舞台既立,真正的好戏尚需匠心打磨。如何让“贵州好戏”的品牌立得住、叫得响。这离不开对本土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创造性转化。像《阳明悟道》展现历史名人思想,《仰欧桑》演绎苗族文化魅力,都是成功的例子。未来需要更多这样有贵州“根”与“魂”的原创精品。其次是如何让演出更“接地气”,吸引更广泛的参与。“路边音乐会”的全民同乐,“村晚”的游客居民共欢,都证明了参与感的重要性。未来应设计更多互动性强、门槛低的演艺形式,让观众不仅是看客,也能成为体验者甚至参与者。最后是如何发挥演艺对文旅的拉动作用,贵阳举办的Z纪元银河左岸音乐节吸引七成外地观众,显著带动消费的例子,说明“为一场演出赴一座城”的效应巨大。未来需更注重将演出活动与贵州丰富的旅游资源无缝衔接,让观众来了能留下,看了演出更想深入体验贵州。
好戏连台需搭台,繁花似锦靠深耕。行动方案为贵州演艺市场描绘了清晰的蓝图。用好贵州凉爽的气候、独特的山水和多彩的文化宝藏,持续在内容上深耕本土特色,在形式上创新融合,在服务上优化游客体验,“贵州好戏”必将高潮迭起。
上一篇:塑造数据贸易新优势
下一篇:暑期消费防范4类网络诈骗